-
簡介:_第一章第一章緒論緒論1染色體具有哪些作為遺傳物質(zhì)的特征染色體具有哪些作為遺傳物質(zhì)的特征答①分子結構相對穩(wěn)定;②能夠自我復制,使親子代之間保持連續(xù)性;③能夠指導蛋白質(zhì)的合成,從而控制整個生命過程;④能夠產(chǎn)生可遺傳的變異。。2什么是核小體簡述其形成過程。什么是核小體簡述其形成過程。答由DNA和組蛋白組成的染色質(zhì)纖維細絲是許多核小體連成的念珠狀結構。核小體是由H2AH2BH3H4各兩個分子生成的八聚體和由大約200BP的DNA組成的。八聚體在中間,DNA分子盤繞在外,而H1則在核小體外面核小體的形成是染色體中DNA壓縮的第一階段。在核小體中DNA盤繞組蛋白八聚體核心,從而使分子收縮至原尺寸的17。200BPDNA完全舒展時長約68NM卻被壓縮在10NM的核小體中。核小體只是DNA壓縮的第一步。核小體長鏈200BP→核酸酶初步處理→核小體單體200BP→核酸酶繼續(xù)處理→核心顆粒146BP3簡述真核生物染色體的組成及組裝過程簡述真核生物染色體的組成及組裝過程答組成蛋白質(zhì)核酸。組裝過程1,首先組蛋白組成盤裝八聚體,DNA纏繞其上,成為核小體顆粒,兩個顆粒之間經(jīng)過DNA連接,形成外徑10NM的纖維狀串珠,稱為核小體串珠纖維;2,核小體串珠纖維在酶的作用下形成每圈6個核小體,外徑30NM的螺線管結構;3,螺線管結構再次螺旋化,形成超螺旋結構;4,超螺線管,形成絆環(huán),即線性的螺線管形成的放射狀環(huán)。絆環(huán)在非組蛋白上纏繞即形成了顯微鏡下可見的染色體結構。4簡述簡述DNA的一的一二三級結構的特征三級結構的特征答DNA一級結構4種核苷酸的的連接及排列順序,表示了該DNA分子的化學結構DNA二級結構指兩條多核苷酸鏈反向平行盤繞所生成的雙螺旋結構DNA三級結構指DNA雙螺旋進一步扭曲盤繞所形成的特定空間結構6簡述簡述DNA雙螺旋結構及其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發(fā)展中的意義雙螺旋結構及其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發(fā)展中的意義1DNA雙螺旋是由兩條互相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繞而成的多核苷酸的方向由核苷酸間的磷酸二酯鍵的走向決定,一條是53,另一條是35。(2)DNA雙螺旋中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nèi)側(3)其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相結合,形成堿基對意義該模型揭示了DNA作為遺傳物質(zhì)的穩(wěn)定性特征,最有價值的是確認了堿基配對原則,這是DNA復制、轉錄和反轉錄的分子基礎,亦是遺傳信息傳遞和表達的分子基礎。該模型的提出是20世紀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飛速發(fā)展的基石。7DNA復制通常采取哪些方式復制通常采取哪些方式①線性DNA雙鏈的復制將線性復制子轉變?yōu)榄h(huán)狀或多聚分子在DNA末端形成發(fā)夾式結構使分子沒有游離末端_龐大的轉座子(5000BP以上)TNA家族。12請說說插入序列與復合型轉座子之間異同。請說說插入序列與復合型轉座子之間異同。答轉座子是存在于染色體DNA上的可自主復制和位移的基本單位。最簡單的轉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而被稱為插入序列(IS),他們是細菌染色體或質(zhì)粒DNA的正常組成部分。她常常被定位到特定的基團中,造成基因突變。、復合式轉座子是一類帶有某些抗藥性基因的轉座子,其兩翼是相同的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且IS序列是不能單獨移動的只能作為復合體移動而且IS序列也決定和調(diào)節(jié)轉座子的轉座能力。也是有沒有IS序列的轉座子TNA家族,其兩翼帶有38BP的倒置重復序列13組蛋白上都存在哪些修飾其作用是什么組蛋白上都存在哪些修飾其作用是什么P27答甲基化、乙?;⒘姿峄?、泛素化及ADP核糖基化等。以甲基化(基因激活與沉默)、乙?;ㄞD錄激活,轉錄延伸,DNA修復拼接復制,染色體組裝,基因沉默,信號轉導)為主。影響染色體的結構和功能、基因的表達和沉默。第三章第三章生物信息的傳遞(上)生物信息的傳遞(上)從DNA到RNA1,什么是編碼鏈什么是模版鏈,什么是編碼鏈什么是模版鏈答與MRNA序列相同的那條DNA鏈稱為編碼鏈(或有意義鏈);另一條根據(jù)堿基互補原則指導MRNA合成DNA鏈稱為模版鏈(或反義鏈)。2,簡述,簡述RNARNA轉錄的概念及其基本過程。轉錄的概念及其基本過程。答RNA轉錄以DNA中的一條單鏈為模板,游離堿基為原料,在DNA依賴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鏈的過程?;具^程模版識別轉錄開始轉錄延伸轉錄終止。3,大腸桿菌的,大腸桿菌的RNARNA聚合酶有哪些組成成分各個亞基的作用如何聚合酶有哪些組成成分各個亞基的作用如何答大腸桿菌的RNA聚合酶由2個Α亞基、一個Β亞基、一個Β’亞基和一個Ω亞基組成的核心酶,加上一個Σ亞基后則成為聚合酶全酶。Α亞基肯能與核心酶的組裝及啟動子的識別有關,并參與RNA聚合酶和部分調(diào)節(jié)因子的相互作用;Β亞基和Β’亞基組成了聚合酶的催化中心,Β亞基能與模版DNA、新生RNA鏈及核苷酸底物相結合。4,什么是封閉復合物、開放復合物以及三元復合物,什么是封閉復合物、開放復合物以及三元復合物答模版的識別階段,聚合酶與啟動子可逆性結合形成封閉性復合物;封閉性復合物形成后,此時,DNA鏈仍然處于雙鏈狀態(tài),伴隨著DNA構象的重大變化,封閉性復合物轉化為開放復合物;開放復合物與最初的兩個NTP相結合并在這兩個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脂鍵后即轉變成包括RNA聚合酶、DNA和新生RNA的三元復合物。5,簡述Σ因子的作用。,簡述Σ因子的作用。答1,Σ因子的作用是負責模版鏈的選擇和轉錄的起始,它是酶的別構效應物,使酶專一性識別模版上的啟動子;2,Σ因子可以極大的提高RNA聚合酶對啟動子區(qū)DNA序列的親和力;3,Σ因子還能使RNA聚合酶與模版DNA上非特異性位點結合常數(shù)降低。6,什么是,什么是PRIBNOWPRIBNOWBOXBOX它的保守序列是什么它的保守序列是什么答PRIBNOWBOX是原核生物中中央大約位于轉錄起始位點上游10BP處的TATA區(qū),所以又稱作10區(qū)。它的保守序列是TATAAT。7,什么是上升突變什么是下降突變,什么是上升突變什么是下降突變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16
大小: 0.0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微生物復習資料微生物復習資料(根據(jù)老師所說的重點整理的,僅供參考)第一章第一章緒論緒論1、微生物和人類的關系、微生物和人類的關系微生物既是人類的敵人,更是人類的朋友可以說,微生物與人類關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強調(diào)都不過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鋒利的雙刃劍,它們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殘忍”的破壞。它給人類帶來的利益不僅是享受,而且實際上涉及到人類的生存。2、微生物學的定義、微生物學的定義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以及微生物的進化、分類、生態(tài)等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一門學科。3、微生物的發(fā)現(xiàn)和微生物學的建立與發(fā)展、微生物的發(fā)現(xiàn)和微生物學的建立與發(fā)展微生物的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發(fā)現(xiàn)我國8000年前就開始出現(xiàn)了曲蘗釀酒;4000年前埃及人已學會烘制面包和釀制果酒;2500年前發(fā)明釀醬、醋,用曲治消化道疾病;公元六世紀北魏時期賈思勰的巨著“齊民要術”;公元2世紀,張仲景禁食病死獸類的肉和不清潔食物;公元前112年212年間,華佗“割腐肉以防傳染”;公元九世紀痘漿法、痘衣法預防天花;1346年,克里米亞半島上的法卡城之戰(zhàn)靼坦人羅馬人;16世紀,古羅巴醫(yī)生GFRACASTO疾病是由肉眼看不見的生物LIVINGCREATURES引起的;1641年,明末醫(yī)生吳又可也提出“戾氣”學說;4、奠基人、奠基人1664年,英國人虎克(ROBERTHOOKE)曾用原始的顯微鏡對生長在皮革表面及薔薇枯葉上的霉菌進行觀察。1676年,微生物學的先驅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了細菌。巴斯德1發(fā)現(xiàn)并證實發(fā)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化學家出生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學是為了治療“酒病”和“蠶病”(2)徹底否定了“自然發(fā)生”學說;著名的曲頸瓶試驗無可辯駁地證實,空氣內(nèi)確實含有微生物,是它們引起有機質(zhì)的腐敗。3免疫學預防接種;首次制成狂犬疫苗4其他貢獻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時間加熱處理,殺死有害微生物柯赫(1)微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術方面的貢獻A)細菌純培養(yǎng)方法的建立B)設計了各種培養(yǎng)基,實現(xiàn)了在實驗室內(nèi)對各種微生物的培養(yǎng)C)流動蒸汽滅菌D)染色觀察和顯微攝影(2)對病原細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第三章第三章微生物細胞的功能與結構微生物細胞的功能與結構1、原核生物一大類細胞微小細胞核無核膜包裹的原始單細胞生物。真核微生物的特征細胞核具有核膜;能進行有絲分裂;細胞質(zhì)中存在線粒體或同時存在葉綠體等細胞器。2、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qū)別(1)基因組由無核膜包裹的雙鏈環(huán)狀DNA組成;(2)缺乏由單位膜分隔、包圍的細胞器;(3)核糖體為70S型。3、革蘭氏染色A用堿性染料結晶紫對菌液涂片進行初染;B用碘溶液進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從而使二者結合得更牢固C用乙醇或丙酮沖洗進行脫色。在經(jīng)歷脫色后仍將結晶紫保留在細胞內(nèi)的為革蘭氏陽性細菌,而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結晶紫被洗掉,細胞呈無色D用一種與結晶紫具有不同顏色的堿性染料對涂片進行復染。占細胞干重的成分革蘭氏陽性細菌革蘭氏陰性細菌肽聚糖含量很高(5090)含量很低(010)磷壁酸含量較高(50)無類脂質(zhì)一般無(2)含量較高(020)蛋白質(zhì)無含量很高4、缺壁細菌(A)實驗室或宿主體內(nèi)形成①L型細菌(缺壁突變);②原生質(zhì)體(人工去壁基本去盡)、球狀體(人工去壁部分去掉)(B)在自然界長期進化形成–支原體5、貯藏物、貯藏物是一類由不同化學成分累積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顆粒,主要功能是貯存營養(yǎng)物。糖原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芽孢桿菌和藍細菌等碳源及能源類聚Β羥丁酸(PHB)固氮菌、產(chǎn)堿菌和腸桿菌等硫粒紫硫細菌、絲硫細菌、貝氏硫桿菌等貯藏物藻青素藍細菌氮源類藻青蛋白藍細菌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3
大小: 0.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_微生物學練習題緒論一填空題1微生物根據(jù)大小細胞結構與化學組成分為____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核細胞真核細胞型微生物型微生物非細胞型微生物非細胞型微生物______三大類型2屬于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是__細菌細菌放線菌放線菌支原體支原體衣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立克次體螺旋體螺旋體__3屬于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是___真菌真菌___4屬于非細胞型微生物的是___病毒病毒___二判斷改錯題3非細胞型微生物含有兩種類型核酸既含DNA又含RNA33錯只含一種核酸只含一種核酸三選擇題1下列病原體中屬于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是A支原體B放線菌CC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D細菌E病毒2下列病原體中屬于非細胞型微生物的是A立克次體B衣原體CC噬菌體噬菌體D螺旋體E支原體3下列病原體中屬于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是A噬菌體B酵母菌C流感病毒DD細菌細菌E真菌1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是指AA細菌細菌BB放線菌放線菌CC支原體支原體DD衣原體衣原體EE螺旋體螺旋體2真核細胞型微生物是指AA新型隱球菌新型隱球菌BB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CC真菌真菌D放線菌E立克次體四名詞名詞解釋2菌株STRAINSOFBACTERIA是指從不同來源或從不同時間或地區(qū)所分離的同是指從不同來源或從不同時間或地區(qū)所分離的同一種細菌一種細菌五問答題1微生物根據(jù)大小結構化學組成分為哪三大類微生物各大類微生物有何特點包括哪些種類的微生物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11答根據(jù)微生物的大小根據(jù)微生物的大小結構結構化學組成可將其分為以下三大類化學組成可將其分為以下三大類11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僅僅只有原始的核質(zhì)僅僅只有原始的核質(zhì)無核膜無核膜核仁核仁缺乏完整的細胞器缺乏完整的細胞器只有核糖體只有核糖體DNADNA和RNARNA同時存在同時存在它包括細菌它包括細菌放線菌放線菌支原體支原體衣原體衣原體立克次立克次體螺旋體螺旋體22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的分化程度高細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有核膜和核仁胞質(zhì)內(nèi)細胞器完整胞質(zhì)內(nèi)細胞器完整如真菌屬于此類如真菌屬于此類33非細胞型微生物非細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類微生物是最小的一類微生物結構簡單結構簡單只有一種核酸只有一種核酸DNADNA或者是或者是RNARNA存在存在缺乏完整的酶系統(tǒng)缺乏完整的酶系統(tǒng)必須要在活細胞內(nèi)增殖必須要在活細胞內(nèi)增殖如病毒屬于此類如病毒屬于此類_A干擾細菌DNA的復制B干擾細菌蛋白質(zhì)的合成C損傷細胞膜的通透性DD切斷肽聚糖中多糖支架切斷肽聚糖中多糖支架Β14Β14糖苷鍵糖苷鍵E競爭合成細胞壁過程中所需的轉肽酶12細菌哪種結構的功能類似真核細胞的線粒體A核質(zhì)B核糖體CC中介體中介體D胞質(zhì)顆粒E質(zhì)?!綳型題】1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的主要化學組成為A脂蛋白BB肽聚糖肽聚糖C脂多糖DD磷壁酸磷壁酸E核心多糖2莢膜的功能是A抗吞噬作用抗吞噬作用BB抗干燥作用抗干燥作用CC抗有害物質(zhì)的損傷作用抗有害物質(zhì)的損傷作用DD與細菌鑒別有關與細菌鑒別有關EE與某些細菌的分型有關與某些細菌的分型有關四名詞名詞解釋11莢膜莢膜某些細菌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分泌至細菌細胞壁外的一層粘液性物質(zhì)某些細菌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分泌至細菌細胞壁外的一層粘液性物質(zhì)其厚度不小于其厚度不小于02ΜM02ΜM稱為莢膜或大莢膜稱為莢膜或大莢膜厚度小于厚度小于02ΜM02ΜM為微莢膜為微莢膜莢膜具有莢膜具有抗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抗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與致病性有關與致病性有關22芽胞芽胞某些細菌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某些細菌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胞漿失水濃縮胞漿失水濃縮形成折光性強形成折光性強呈圓呈圓形或橢圓形的一種堅實小體形或橢圓形的一種堅實小體芽胞耐干燥芽胞耐干燥在消毒滅菌學上以殺死芽胞作為標準在消毒滅菌學上以殺死芽胞作為標準33鞭毛鞭毛從某些少數(shù)細菌菌細胞上生長出的一種纖細絲狀物從某些少數(shù)細菌菌細胞上生長出的一種纖細絲狀物是細菌的運動器官是細菌的運動器官它與免疫性它與免疫性鑒別鑒別致病性有關致病性有關44菌毛菌毛某些少數(shù)細菌菌體表面生長出一種比鞭毛更細某些少數(shù)細菌菌體表面生長出一種比鞭毛更細更短更短更硬而直的絲狀更硬而直的絲狀物菌毛分為兩種菌毛分為兩種一種為普通菌毛一種為普通菌毛與致病性有關與致病性有關另一種為性菌毛另一種為性菌毛與細菌的遺與細菌的遺傳物質(zhì)傳遞接合有關傳物質(zhì)傳遞接合有關55質(zhì)粒質(zhì)粒是細菌染色體外的一種遺傳物質(zhì)是細菌染色體外的一種遺傳物質(zhì)為閉合環(huán)形雙股為閉合環(huán)形雙股DNADNA能獨立自我復能獨立自我復制轉移賦于宿主菌產(chǎn)生新的生物學特性轉移賦于宿主菌產(chǎn)生新的生物學特性在醫(yī)學上重要的質(zhì)粒有在醫(yī)學上重要的質(zhì)粒有R質(zhì)粒質(zhì)粒FF質(zhì)粒質(zhì)粒等質(zhì)粒與細菌的遺傳質(zhì)粒與細菌的遺傳變異變異抗藥性形成抗藥性形成某些毒素產(chǎn)生有關某些毒素產(chǎn)生有關五問答題1試述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細胞壁化學組成與結構的異同點革蘭陽性菌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厚度細胞壁厚度20NM20NM~80NM80NM10NM10NM~15NM15NM肽聚糖層數(shù)肽聚糖層數(shù)可多達可多達5050層1~2層肽聚糖含量肽聚糖含量占細胞壁干重占細胞壁干重5050~80?占細胞壁干重占細胞壁干重5~20糖類含量糖類含量約45E15~20脂類含量脂類含量1~4411~22“磷壁酸磷壁酸有無外膜外膜無有2試述GRAMSTAIN染色法及其意義答革蘭染色法的操作與步驟如下革蘭染色法的操作與步驟如下11標本片制作標本片制作取材取材涂片涂片干燥干燥固定固定22染色步驟染色步驟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8
大?。?0.0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微生物學復微生物學復習提綱(只供參考,只供參考,書還書還是要看滴是要看滴)第一章第一章緒論緒論1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類群微生物有哪些特點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類群微生物有哪些特點答所有形體微小、單細胞或個體結構較為簡單的多細胞,甚至無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總稱。原核微生物四菌(古細菌、真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微生物三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真核微生物酵母菌、霉菌、藻類、原生動物非細胞生物病毒、亞病毒(擬病毒、類病毒、朊病毒)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什么體積小,面積大吸收多,轉化快生長旺盛,繁殖快適應強,宜變異分布廣,種類多22簡述微生物學的發(fā)展史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簡述微生物學的發(fā)展史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答微生物初創(chuàng)時期代表人物荷蘭的業(yè)余科學家微生物學先驅者列文虎克(ANTH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微生物奠基時期代表人物LOUISELOUISEPASTEUR18221895PASTEUR18221895,ROBERTROBERTKOCH18431910KOCH18431910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須的獨特方法和技術開創(chuàng)了尋找病原微生物的黃金時期把研究從形態(tài)描述推進到生理學研究水平開始以“實踐理論實踐”的思想方法指導科學實驗微生物學以獨立的學科形式開始形成微生物發(fā)展時期進入微生物生物化學研究水平提出了酶的概念應用微生物的分支學科進一步擴大出現(xiàn)抗生素等新學科出現(xiàn)尋找有益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的熱潮普通微生物學形成美國MDOUDOFF1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種類及其特點。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種類及其特點。(1)、三菌(細菌(包括古生菌)、放線菌、藍細菌)三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2)、無核膜、核仁;基因組由一條無核膜包裹的雙鏈環(huán)狀DNA組成,只有少量蛋白質(zhì)與之結合;核糖體為70S,在細胞之中;缺乏由單位膜分隔包圍的細胞器;分裂方式為二分裂;細胞壁由肽聚糖或脂多肽聚糖或脂多肽聚糖或脂多糖組成。糖組成。糖組成。2細菌的常見形態(tài)細菌的常見形態(tài)球形菌,單球菌,鏈球菌,雙球菌,四聯(lián)球菌,八疊球菌,葡萄球菌3細菌的大小細菌的大小球菌051MM直徑,桿菌021MM直徑180MM長度,螺旋菌031MM直徑150MM長度4細菌的細胞壁與革蘭氏染色,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的主要差別。細菌的細胞壁與革蘭氏染色,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的主要差別。1)、是包圍在細胞表面,內(nèi)側緊貼細胞膜的一層較為堅韌、略具彈性的結構,占細胞干重的10-252)、結晶紫對菌液涂片進行初染。用碘溶液進行媒染,染料和細胞間的結合得更牢。用乙醇或丙酮進行沖洗脫色。用與結晶紫具有不同顏色的堿性染料復染。例如沙黃。3)、革蘭氏陽性菌厚度20~80NM,陰性菌內(nèi)壁2~3外壁層8NM層次陽性菌單層,陰性菌多層肽聚糖結構陽性菌多層,75亞單位交鏈,網(wǎng)絡堅緊;陰性菌單層,30亞單位交鏈,網(wǎng)絡疏松與細胞膜關系陽性菌不緊密,陰性菌緊密肽聚糖厚陽性菌厚,占細胞干重40~90%;陰性菌薄,5~10%磷壁酸陽性菌有或無;陰性菌無5細胞壁缺陷細菌有哪些各有何特點細胞壁缺陷細菌有哪些各有何特點1)、L型細菌,沒有完整而堅韌的細胞壁,細胞呈多形態(tài)有些能通過細菌濾器,故又稱“濾過型細菌”對滲透敏感,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徑在01MM左右)2)、原生質(zhì)體,對環(huán)境條件變化敏感,低滲透壓、振蕩、離心甚至通氣等都易引起其破裂;有的原生質(zhì)體具有鞭毛,但不能運動,也不被相應噬菌體所感染;在適宜條件(如高滲培養(yǎng)基)可生長繁殖、形成菌落,形成芽孢及恢復成有細胞壁的正常結構;比正常有細胞壁的細菌更易導入外源遺傳物質(zhì),是研究遺傳規(guī)律和進行原生質(zhì)體育種的良好實驗材料。3)、支原體,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自然生活條件的無細胞壁的原核生物。4)、球狀體,原生質(zhì)體相比,它對外界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生長。6什么是芽孢,芽孢特點與作用。什么是芽孢,芽孢特點與作用。(1)某些細菌在其生長發(fā)育后期,在細胞內(nèi)形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形、厚壁、含水量極低、抗逆性極強的休眠體,稱為芽孢(2)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重新轉變成為營養(yǎng)態(tài)細胞;產(chǎn)芽孢細菌的保藏多用其芽孢。產(chǎn)芽孢的細菌多為桿菌,也有一些球菌。芽孢的有無、形態(tài)、大小和著生位置是細菌分類和鑒定中的重要指標。芽孢與營養(yǎng)細胞相比化學組成存在較大差異,容易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相差顯微鏡直接觀察;芽孢染色)
下載積分: 8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27
大?。?0.2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微生物復習題微生物復習題一、單選題1關于共生相關概念下列哪一個是錯誤的CA、互利共生是指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賴,雙方互利B、共生是指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現(xiàn)象C、共棲是指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雙方互不侵害互不受益D、共棲、互利共生和寄生是根據(jù)兩種共生生物之間的利害關系來分的E、寄生指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nèi)或體表,獲取營養(yǎng)并使對方受害2用來測量細菌大小的單位是CA厘米CMB毫米MMC微米ΜMD納米NME微微米PM3有完整細胞核的微生物是BA、細菌B、真菌C、放線菌D、衣原體E、支原體4正常微生物(菌)群是EA、無侵襲力的細菌B、不產(chǎn)生毒素的細菌C、健康人的致病菌D、健康帶菌者所攜帶的細菌E、在人體內(nèi)長期存在的有益或無害的細菌5機體受病原菌侵入后不出現(xiàn)或僅出現(xiàn)不明顯臨床癥狀的感染過程稱為CA、帶菌者B、局部感染C、隱性感染D、顯性感染E、潛在性感染6下列哪種消毒滅菌方式不合適EA、空氣紫外線B、牛奶巴氏消毒法C、接種環(huán)燒灼法D、皮膚碘酒E、血清高壓蒸氣滅菌法7肉眼直接觀察細菌有無動力常選用CA、液體培養(yǎng)基B、固體斜面培養(yǎng)基C、半固體培養(yǎng)基D、固體平板培養(yǎng)基E、選擇培養(yǎng)基8革蘭氏染色的步驟是CA、結晶紫酒精碘液復紅B、復紅碘液酒精結晶紫C、結晶紫碘液酒精復紅D、復紅酒精碘液結晶紫E、結晶紫復紅酒精碘液9哪一項不是細菌質(zhì)粒的特點EA、化學性質(zhì)是環(huán)狀雙鏈DNAB、可在細菌間轉移C、非細菌所必需的遺傳物質(zhì)D、能自主復制E、是細菌的特殊構造10在細菌生長曲線中菌數(shù)增加最快的是BA、遲緩期B、對數(shù)期C、穩(wěn)定期D、衰亡期E、全部生長過程11溶原性細菌是指AA、帶有前噬菌體的細菌B、帶有R質(zhì)粒的細菌C、帶有毒性噬菌體的細菌D、帶有F質(zhì)粒的細菌E、帶有COL質(zhì)粒的細菌12關于原核細胞型病原生物的基因轉移,下列陳述哪項正確DA、轉化與轉導具有相同的轉移途徑B、接合是質(zhì)粒轉移的非自然方式C、轉化與接合的不同在于后者依靠F菌,前者依靠溫和噬菌體D、轉化是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共同擁有的基因轉移方式E、溶原性轉換是由溶原性噬菌體引起的轉化現(xiàn)象13細菌的遺傳物質(zhì)不包括CD抗原性不同E細胞壁成份不同28細菌細胞化學組成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EA蛋白質(zhì)B糖類C脂類D核酸E水分29多數(shù)致病菌生長的最適PH是DA42~46B52~56C62~66D72~76E82~8630細菌的繁殖方式是BA復制B二分裂C出芽D裂殖E有性生殖31細菌在下列哪個生長時期易出現(xiàn)變異CA遲緩期B對數(shù)生長期C穩(wěn)定期D衰亡期E以上均是32多數(shù)病原菌在適宜條件下分裂一次的時間是BA20~30秒B20~30MINC2~3HD20~30HE2~3D33與細菌致病無關的代謝產(chǎn)物是AA細菌素B外毒素C內(nèi)毒素D熱原質(zhì)E侵襲性酶34內(nèi)毒素的毒性部分是CA特異性多糖B核心多糖C脂類AD脂多糖E脂蛋白35研究細菌性狀應選擇細菌的細菌生長時期是BA遲緩期B對數(shù)生長期C穩(wěn)定期D衰亡期E穩(wěn)定晚期36單個細菌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生長可形成AA菌落B菌苔C菌絲D菌群E菌膜37不屬于細菌代謝產(chǎn)物的是AA抗毒素B抗生素C色素D毒素E維生素38正常菌群引起感染的條件之一是CA耐藥性變異B遺傳性變異C寄居部位改變D免疫功能亢進E腸蠕動減低使細菌增加39治療菌群失調(diào)癥最好使用EA維生素B抗生素C營養(yǎng)素D抗毒素E生態(tài)制劑40對普通培養(yǎng)基滅菌宜選用BA干烤法B高壓蒸汽滅菌法C濾過法D煮沸法E紫外線照射41在同一溫度下濕熱滅菌比干熱滅菌效果好是因為濕熱滅菌EA蛋白質(zhì)易凝固B熱穿透力強C能放出潛熱DABEABC42下列消毒滅菌法的選擇哪項是錯的A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8
大小: 0.0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1緒論緒論選擇題選擇題A型題型題(只選一個最佳答案)1細菌屬于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據(jù)A單細胞,結構簡單B原始核,細胞器不完善C二分裂方式繁殖D有細胞壁E對抗生素敏感2屬于非細胞型微生物A細菌B病毒C衣原體D真菌E立克次體3第一架觀察微生物的顯微鏡放大的倍數(shù)A200倍B266倍C500倍D366倍E1000倍4不屬于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是A螺旋體B衣原體C支原體D真菌E放線菌5首次使用固體培養(yǎng)基的科學家是A琴納EDWARDJENNERB巴斯德LOUISPASTEURC伊凡諾夫斯基IWANOVSKYD列文胡克LEEWENHOEKE郭霍ROBERTKOCH6微生物特點描述哪項錯誤A形體小,結構簡單B肉眼看不見的低等生物C分布廣,種類多D繁殖快,代謝強E不易發(fā)生變異B型題型題(每題只選一個最佳答案,備選答案可重復被選)A法國的巴斯德B德國的郭霍C俄國的伊凡諾夫斯基D中國的湯飛凡E荷蘭的列文胡克1最早觀察到細菌2創(chuàng)用固體培養(yǎng)基分離細菌3病毒發(fā)現(xiàn)起重要貢獻的是4狂犬病疫苗、炭疽病疫苗研制者5首先證實有機物發(fā)酵和腐敗是由微生物引起6首先成功地分離出沙眼衣原體7結核桿菌、炭疽芽胞桿菌的發(fā)現(xiàn)者X型題型題(選2個以上答案)1屬于原核細胞型微生物A細菌B病毒C衣原體D真菌E立克次體2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A大多數(shù)微生物可導致人發(fā)病B微生物可以制造菌肥和殺死害蟲,促進農(nóng)作物生長C微生物可以產(chǎn)生多種抗生素D微生物可為基因工程提供必不可少的工具酶和載體系統(tǒng)E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人和動物發(fā)病填空題填空題1微生物的特點;;;。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僅有原始核質(zhì),無、;3菌12關于芽胞的敘述錯誤的是A形態(tài)、大小、位置有助于細菌的鑒定B保存細菌的全部生命所必需的物質(zhì)C是所有細菌生活周期中的一種生命形式D不是細菌的繁殖形式E一旦污染周圍環(huán)境,其傳染性可保持多年13關于芽孢的描述哪項是錯誤的A芽孢體耐受性強B是細菌的一種休眠狀態(tài)C芽孢屬細菌特殊結構,僅為部分G菌和G菌特有D芽孢一般在宿主體外或穩(wěn)定期形成E芽孢形成受細菌體內(nèi)基因控制14下列哪種化學組分是細菌芽孢所特有的并與芽孢的高度耐熱性有關A核酸B肽聚糖C磷脂D多糖E吡啶二羧酸15細菌L型是指A一種非致病菌B基因組發(fā)生改變的細菌C細胞壁缺陷細菌D帶有R質(zhì)粒的細菌E細菌的休眠狀態(tài)16關于細菌L型的描述,錯誤的是A形態(tài)多樣B革蘭染色均為陰性C在低滲透壓環(huán)境中可存活D去除誘發(fā)因素可回復為原菌E仍具有一定的致病力17下述的哪一項不能觀察細菌的動力A暗視野映光法B半固體穿刺接種法C革蘭氏染色法D鞭毛染色法E懸滴法18細菌涂片過程“固定”的作用主要是A使其易與染料結合B使其失去抗原性C利于保存D殺死細菌E破壞細菌結構19細菌革蘭氏染色性不同是由于A細胞核結構的不同B細胞壁結構的不同C細胞膜結構的不同D質(zhì)粒的有無E中介體的有無20革蘭染色所用試劑的順序是A稀釋復紅→碘液→酒精→結晶紫B結晶紫→酒精→碘液→稀釋復紅C結晶紫→碘液→酒精→稀釋復紅D稀釋復紅→酒精→結晶紫→碘液E稀釋復紅→結晶紫→碘液→酒精21革蘭染色陽性時,細菌顏色應為A綠色B藍色C紅色D棕褐色E黑色B型題型題A脂蛋白B肽聚糖C幾丁質(zhì)D磷壁酸E脂多糖1細菌細胞壁特有的成分是2G菌細胞壁的主要組分是3G菌細胞壁與致病有關的組分是4G菌細胞壁的特有的組分是A細胞壁B鞭毛C菌毛D質(zhì)粒E細胞膜5維持細菌的外形主要靠6細菌染色體以外的遺傳物質(zhì)是7電鏡下才能觀察到的細菌的特殊結構A芽胞B莢膜C鞭毛D普通菌毛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88
大小: 0.1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第1頁,共21頁上學期復習資料一、問答題1細菌L型生物學性狀2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的對象有哪些3試述感染性廢棄物的處理方法4簡述外毒素蛋白的組成5試述實驗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意義6磷壁酸的生理功能7革蘭染色的原理8簡述紙片瓊脂擴散藥敏試驗(KB法)的原理、方法、結果判斷和報告。9VP試驗原理10潛在危險性氣溶膠釋放處理方法11細菌不染色標本鏡檢常用的方法12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如何分區(qū)13細菌細胞壁的功能14屬于醫(yī)院感染的情況有哪些15簡述感染性物質(zhì)的操作16微生物除了具備生所共有的生命特征外,還具有哪些其本身的特點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17簡述內(nèi)毒素的生物學作用18試述外毒素與內(nèi)毒素的主要區(qū)別19敘述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學檢驗研究的內(nèi)容20甲基紅試驗(MR試驗)的原理21簡述外毒素分類22苯丙氨酸脫氨酶(TDA)試驗原理23明膠液化試驗原理24簡述革蘭染色法的原理、步驟、結果及臨床意義。25潛在感染性物質(zhì)的食入后的處理方法26細菌鞭毛的作用與意義27革蘭染色的臨床意義28克氏雙糖鐵(KIA)試驗原理29簡述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AST)的意義30簡述潛在感染性物質(zhì)溢出的處理方法31BSL2設計和建造要求有哪一些32巴斯德的科學成就33Β半乳糖苷(ONPG)酶試驗原理34抗酸染色法原理35枸櫞酸鹽利用試驗原理36不屬于醫(yī)院感染的情況有哪些37硫化氫試驗原理38進行微生物危害度評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險度等級。適當時還應考慮哪些因素39七葉苷水解試驗原理40細菌質(zhì)粒及其特點41試述生物安全實驗室操作要求42試述銳器傷的處理43靛基質(zhì)試驗原理44簡述中國藍平板的組成和作用45脂酶試驗原理46簡述莢膜的功能47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措施48試比較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的特點49細菌生化反應中常見的蛋白質(zhì)和氨基酸的代謝試驗有哪些50外毒素的主要特性51生物安全實驗室分幾級個人防護裝備有哪些52CAMP試驗原理53細菌的生化反應中常見的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試驗有哪些54抗酸染色的方法55簡述內(nèi)毒素的特點56染色標本檢查的基本程序57臨床常用抗菌藥物有哪幾類58藥物敏感試驗(AST)結果如何解釋簡述常用的藥物敏感試驗(AST)方法有哪些59簡述KB法藥敏試驗中被檢菌液的制備方法60簡述實驗室準入要求61凝固酶試驗原理62簡述藥敏標準比濁管的制備方法63科赫假說64離心管破碎后的生物安全處理65在BSL1和BSL2實驗室設計時,應考慮可能造成實驗室安全問題的情況,主要包括哪一些66細菌群體生長繁殖可分為幾個時期簡述各期特點。67細胞膜的主要功能68血液瓊脂平板的作用69簡述常規(guī)藥敏試驗抗菌藥物選擇原則。70BSL1設計和建造要求有哪些71抗酸染色液的配制方法72芽胞的特性73簡述紙片瓊脂擴散藥敏試驗(KB法)接種菌液準備方法74簡述微生物實驗室在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中的作用75描述革蘭染色液的配制方法76簡述KB法藥敏試驗時含藥紙片使用注意事項77芽胞的作用和意義第3頁,共21頁明。188高溫殺菌的原理是細菌的變性凝固,從而導致細菌死亡。189細菌的群體生長繁殖規(guī)律可用人工繪制的來體現(xiàn),可將其分為、、和四個時期。190常用的濕熱消毒滅菌法有、、、等。191防止微生物進入機體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稱為。192細菌常見的變異現(xiàn)象有、、等。193所有感染性廢棄物都應裝入可高壓滅菌的色塑料袋,并置于的容器內(nèi)進行高壓滅菌后,放到運輸容器內(nèi)運輸至焚燒爐。194微生物毒素有、、。195在醫(yī)院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微生物學監(jiān)測中,嬰兒室、兒科病房物體表面和醫(yī)務人員手不得檢出,內(nèi)、外、婦、兒科病房物體表面不得檢出菌。196常用的檢測細菌糖代謝產(chǎn)物的試驗有、、。197病原菌的致病性與其毒力、侵入的及有關。198根據(jù)細菌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需求,可將細菌分為和。199非特異性免疫的屏障包括、和。200枸櫞酸鹽利用試驗培養(yǎng)基是,培養(yǎng)基中的指示劑是。201依據(jù)外毒素的作用機理不同,可將外毒素分為、和腸毒素等類型。202由于脲素培養(yǎng)基中的酸堿指示劑為酚紅,因此脲素分解試驗以出現(xiàn)色為陽性結果。203細菌致病因素包括、和。204敗血癥205常見的細菌變異現(xiàn)象有、、、。206醫(yī)院感染的來源有、、、和。207IMVIC試驗包括、、和四項試驗。208葡萄糖氧化發(fā)酵試驗(OF試驗)的結果觀察,兩支均無變化為;兩支均產(chǎn)酸為;僅不加石蠟的產(chǎn)酸為。209醫(y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有、和。210細菌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現(xiàn)象有、、三種。211葡萄球菌可產(chǎn)生、凝固酶,其中凝固酶,結合在細胞壁上,使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而附著于細菌表面,發(fā)生凝集,可用測出;凝固酶,分泌至菌體外,作用類似凝血酶原物質(zhì),可被血漿中的協(xié)同因子激活變?yōu)槟笜游镔|(zhì),而使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從而使血漿凝固,可用測出。212細菌生長繁殖所需要的條件有、、和。213KB法藥敏試驗所用的培養(yǎng)基為,紙片間距不小于。214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分為級,即、、和。215正常菌群對人體具有、、和等作用。216B群鏈球菌能產(chǎn)生一種胞外物質(zhì)因子,該因子能增強金黃色葡萄菌的Β溶血毒素溶解紅細胞的活性。217影響化學消毒劑消毒的因素包括、、及環(huán)境中的的影響。218內(nèi)毒素的毒性作用有、、、等。219滅菌220細菌的特殊結構有、、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21
大?。?0.1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填空題填空題1、分子生物學研究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DNA重組技術、基因表達調(diào)控研究基因組、功能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和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研究2、原核生物中一般只有一條染色體且大都帶有單拷貝基因,只有很少數(shù)基因是以多拷貝形式存在,整個染色體DNA幾乎全部由功能基因與調(diào)控序列所組成。3、核小體是由H2A、H2B、H3、H4各兩個分子生成的八聚體和由大約200BPDNA組成的。八聚體在中間,DNA分子盤繞在外,而H1則在核小體的外面。4、錯配修復系統(tǒng)根據(jù)“保存母鏈,修正子鏈”的原則,找出錯誤堿基所在的DNA鏈,進行修復。5、基因表達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階段,轉錄階段是基因表達的核心步驟,翻譯是基因表達的最終目的。6、–10位的TATA區(qū)和–35位的TTGACA區(qū)是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結合位點,能與Σ因子相互識別而具有很高的親和力。7、核糖體小亞基負責對模板MRNA進行序列特異性識別,大亞基負責攜帶氨基酸及TRNA的功能8、DNA后隨鏈合成的起始要一段短的__RNA引物___,它是由__DNA引發(fā)酶_以核糖核苷酸為底物合成的。9、幫助DNA解旋的___單鏈DNA結合蛋白____與單鏈DNA結合,使堿基仍可參與模板反應。10、真核生物的MRNA加工過程中5’端加上_帽子結構__,在3’端加上_多腺苷化尾___,后者由__POLYA聚合酶_催化。如果被轉錄基因是不連續(xù)的,那么,_內(nèi)含子__一定要被切除,并通過_剪接___過程將__外顯子__連接在一起。這個過程涉及很多RNA分子,如U1和U2等,它們被統(tǒng)稱為_SNRNA___。它們分別與一組蛋白質(zhì)結合形成__SNRNP__,并進一步地組成40S或60S的結構,叫___剪接體___。二、選擇題二、選擇題1、C2、A3、D4、B5、B6、ACE7、C8、BC9、AC10、CD1、證明DNA是遺傳物質(zhì)的兩個關鍵性實驗是肺炎鏈球菌在老鼠體內(nèi)的毒性和T2噬菌體感染大腸桿菌。這兩個實驗中主要的論點證據(jù)是(C)A從被感染的生物體內(nèi)重新分離得到DNA,作為疾病的致病劑BDNA突變導致毒性喪失C生物體吸收的外源DNA(而并非蛋白質(zhì))改變了其遺傳潛能DDNA是不能在生物體間轉移的,因此它一定是一種非常保守的分子2、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A)(A)多核苷酸DNA鏈通過氫鍵連接成一個雙螺旋(B)DNA的復制是半保留的,常常形成親本子代雙螺旋雜合鏈(C)三個連續(xù)的核苷酸代表一個遺傳密碼(D)遺傳物質(zhì)通常是DNA而非RNA3、原核細胞信使RNA含有幾個功能所必需的特征區(qū)段,它們是(D)(A)啟動子,SD序列,起始密碼子,終止密碼子,莖環(huán)結構(B)啟動子,轉錄起始位點,前導序列,由順反子間區(qū)序列隔開的SD序列和F,尾部序列,莖環(huán)結構(C)轉錄起始位點,尾部序列,由順反子間區(qū)序列隔開的SD序列和F,莖環(huán)結構(D)轉錄起始位點,前導序列,由順反子間區(qū)序列隔開的SD序列和F,尾部序列4、下面哪一項是對三元轉錄復合物的正確描述(B)(A)Σ因子、核心酶和雙鏈DNA在啟動子形成的復合物(B)全酶、模板DNA和新生RNA形成的復合物(C)三個全酶在轉錄起始點形成的復合物(D)Σ因子、核心酶和促旋酶形成的復合物5、色氨酸操縱子的調(diào)控作用是受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tǒng)控制的,其中一個需要前導肽的翻譯,下面哪一個調(diào)控這個系統(tǒng)(B)(A)色氨酸(B)色氨酰TRNATRP(C)色氨酰TRNA(D)CAMP二)多選題6、DNA的變性(ACE)(A)包括雙螺旋的解鏈B)可以由低溫產(chǎn)生(C)是可逆的(D)是磷酸二酯鍵的斷裂(E)包括氫鍵的斷裂7、DNA在30NM纖絲中壓縮多少倍(C)(A)6倍(B)10倍(C)40倍(D)240倍降解RNA引物并由DNA聚合酶I將缺口補齊,再由DNA連接酶將兩個岡崎片段連在一起形成大分子DNA。3、轉座作用的遺傳學效應。、轉座作用的遺傳學效應。①轉座引起插入突變。②轉座產(chǎn)生新的基因。③轉座產(chǎn)生的染色體畸變。④轉座引起的生物進化。4、Σ因子的作用。、Σ因子的作用。Α亞基可能與核心酶的組裝及啟動子識別有關,并參與RNA聚合酶和部分調(diào)節(jié)因子的相互作用。Σ因子可以極大地提高RNA聚合酶對啟動子區(qū)DNA序列的親和力。Σ因子的作用是負責模板鏈的選擇和轉錄的起始,它是酶的別構效應物,使酶專一性識別模板上的啟動子。Σ因子不僅增加聚合酶對啟動子的親和力,還降低了它對非專一位點的親和力。5、原核與真核生物、原核與真核生物MRNAMRNA的特征比較。的特征比較。原核生物MRNA的特征1半衰期短。2許多原核生物MRNA以多順反子的形式存在。3原核生物MRNA的5’端無帽子結構,3’端沒有或只有較短的多聚(A)結構。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1真核生物MRNA的5’端存在“帽子”結構。2絕大多數(shù)真核生物MRNA具有多聚A尾巴。6、I類內(nèi)含子的自我剪切過程。類內(nèi)含子的自我剪切過程。在I類內(nèi)含子切除體系中,鳥苷或鳥苷酸的3’OH作為親核基團攻擊內(nèi)含子5’端的磷酸二酯鍵,從上游切開RNA鏈。再由上游外顯子的自由3’OH作為親核基團攻擊內(nèi)含子3’位核苷酸上的磷酸二酯鍵,使內(nèi)含子被完全切開,上下游兩個外顯子通過新的磷酸二酯鍵相連。7、SANGERSANGER雙脫氧鏈終止法。雙脫氧鏈終止法。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FSANGER等人于1977年發(fā)明了利用DNA聚合酶的雙脫氧鏈終止原理測定核苷酸序列的方法。由于這種方法要求使用一種單鏈DNA模板和一種適當?shù)腄NA引物,因此有時也稱為引物合成法或酶催引物合成法。它利用了DNA聚合酶所具有的兩種酶催反應的特性第一,DNA聚合酶能夠利用單鏈的DNA作模板,合成出準確的DNA互補鏈;第二,DNA聚合酶能夠利用2,3雙脫氧核苷三磷酸作底物,將其摻入到寡核苷酸鏈的3末端,從而終止DNA鏈的生長。9、假定你從一新發(fā)現(xiàn)的病毒中提取了核酸。請用最簡單的方法確定、假定你從一新發(fā)現(xiàn)的病毒中提取了核酸。請用最簡單的方法確定1)它是DNA還是RNA(2)它是單鏈還是雙鏈確定堿基比率。如果有胸腺嘧啶,為DNA,如果有尿嘧啶,則為RNA。如果為雙鏈分子,那么A與T(或U)的量以及G或C的量應相等。1010、熱激蛋白調(diào)控的基因表達機制。、熱激蛋白調(diào)控的基因表達機制。許多生物在最適溫度范圍以上,能受熱誘導合成一系列熱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受熱后,果蠅細胞內(nèi)HSP70MRNA水平提高1000倍,就是因為熱激因子(HEATSHOCKFACT,HSF)與HSP70基因TATA區(qū)上游60BP處的HSE相結合,誘發(fā)轉錄起始。在沒有受熱或其他環(huán)境脅迫時,HSF主要以單體的形式存在于細胞質(zhì)和核內(nèi)。單體HSF沒有DNA結合能力,HSP70可能參與了維持HSF的單體形式。受到熱激或其他環(huán)境脅迫時,細胞內(nèi)變性蛋白增多,它們都與HSF競爭結合HSP70,從而釋放HSF,使之形成三體并輸入核內(nèi)。HSF一旦形成三體,便擁有與HSE特異結合、促進基因轉錄的功能。這種能力可能還受磷酸化水平的影響,因為熱激以后,HSF不但形成三體,還會迅速被磷酸化。HSF與HSE的特異性結合,引起包括HSP70在內(nèi)的許多熱激應答基因表達,大量產(chǎn)生HSP70蛋白。隨著熱激溫度消失,細胞內(nèi)出現(xiàn)大量游離的HSP70蛋白,它們與HSF相結合,形成沒有DNA結合能力的單體并脫離DNA。六、問答題六、問答題1、描述蛋白質(zhì)的生物合成過程、描述蛋白質(zhì)的生物合成過程。要點蛋白質(zhì)的生物合成是一個比DNA復制和轉錄更為復雜的過程。它包括①翻譯的起始核糖體與MRNA結合并與氨基酰TRNA生成起始復合物。②肽鏈的延伸由于核糖體沿MRNA5端向3端移動,開始了從N端向C端的多肽合成,這是蛋白質(zhì)合成過程中速度最快的階段。③肽鏈的終止及釋放。核糖體從MRNA上解離,準備新一輪合成反應。2、比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調(diào)控的異同點。、比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調(diào)控的異同點。1、轉錄因子是與稱之效應成分的特殊的DNA序列相互作用的DNA結合蛋白,效應成分位于基因的調(diào)節(jié)區(qū)或啟動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5
大?。?0.0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醫(yī)學微生物學醫(yī)學微生物學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直接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shù)百倍、數(shù)千倍。甚至數(shù)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的分類種類細胞結構核酸特點代表非細胞型微物無典型細胞結構構DNA或RNA,兩者不同時存在無產(chǎn)生能量的酶系統(tǒng),只能在活細胞內(nèi)生長增值病毒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無核膜、核仁,僅有核糖體DNA和RNA古生菌、細菌(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放線菌)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分化程度很高,有核膜核仁,細胞器完整DNA和RNA真菌3、病原微生物少數(shù)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類、植物病害的微生物。機會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況下導致疾病的微生物。4,郭霍法則①特殊的病原菌應在同一種疾病中查見,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該特殊病原菌能被分離培養(yǎng)得純種;③該純培養(yǎng)物接種至易感動物,能產(chǎn)生同樣病癥;④自人工感染的實驗動物體內(nèi)能重新分離得到該病原菌純培養(yǎng)。郭霍法則的特殊情況5、免疫學㈠主動免疫;㈡被動免疫。第一篇第一篇細菌學細菌學第一章第一章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細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1、觀察細菌常采用光學顯微鏡,一般以微米為單位。2、按細菌外形可分為、按細菌外形可分為①球菌球菌(雙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四聯(lián)球菌、八疊球菌)②桿菌桿菌(鏈桿菌、棒狀桿菌、球桿菌、分枝桿菌、雙歧桿菌)③螺形菌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桿菌)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細菌的結構細菌的結構1、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zhì)、核質(zhì)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蘭陽性菌(G)顯紫色;革蘭陰性菌(G)顯紅色。3、細胞壁結構革蘭陽性菌革蘭陽性菌GG革蘭陰性菌革蘭陰性菌GG肽聚糖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側鏈、五肽交聯(lián)橋構成堅韌三維立體結構由聚糖骨架、四肽側鏈構成疏松二維平面網(wǎng)絡結構①厚度≧02微米邊界明顯的稱為莢膜或大莢膜;厚度﹤0、2微米的為微莢膜微莢膜。②若粘液物質(zhì)疏松地附著于菌細胞表面,邊界不明顯且易被洗脫者成為粘液層。③大多數(shù)細菌的莢膜為多糖,多糖分子組成和構型的多樣化使其結構極為復雜,成為血清學分型的基礎。④莢膜對一般堿性染料親和力低,不易著色?!銮v膜的功能莢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質(zhì)的損傷作用。⑵鞭毛包括單毛菌、雙毛菌、叢毛菌、周毛菌鞭毛由基礎小體、鉤狀體、絲狀體三部分組成。■鞭毛的功能鞭毛的功能使細菌能在液體中自由游動,速度迅速。細菌的運動有化學趨向性,常向營養(yǎng)物質(zhì)處前進,細菌的運動有化學趨向性,常向營養(yǎng)物質(zhì)處前進,而逃離有害物質(zhì)。而逃離有害物質(zhì)。有些細菌的鞭毛與致病性致病性有關。⑶菌毛必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①普通菌毛與細菌粘附細菌粘附有關。②性菌毛僅見于少數(shù)G菌。具有傳遞遺傳物質(zhì)傳遞遺傳物質(zhì)作用。⑷芽胞芽胞細菌的休眠形式,營養(yǎng)缺乏尤其是C、N、P元素不足時,細菌生長繁殖減速,啟動芽胞形成的基因?!黾毦难堪蓛?nèi)向外依次是核心、內(nèi)膜、芽胞壁、皮質(zhì)、外膜、芽胞殼和押寶外衣?!鲅堪男纬膳c發(fā)芽芽胞具有完整的核質(zhì)、酶系統(tǒng)和合成菌體組分的結構,能保存細菌的全部生命必須物質(zhì),芽胞形成后細菌即失去繁殖能力。一個細菌只形成一個芽胞,一個芽胞也只能生成一個菌體。■芽胞的功能細菌的芽胞對熱力、干燥、輻射、化學消毒劑等理化因素均有強大的抵抗力。此外,當芽胞成為繁殖體后,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第二章第二章細菌的生理細菌的生理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細菌的理化性質(zhì)細菌的理化性質(zhì)1、細菌的化學組成水、無機鹽、蛋白質(zhì)、糖類、脂肪、核酸2、細菌的物理性狀①光學性質(zhì);②表面積;細菌的相對表面積大,有利于同外界進行物質(zhì)交換;③帶電現(xiàn)象;④半透性細菌的細胞膜和細胞壁都有半透性,有利于吸收營養(yǎng)和排除代謝產(chǎn)物;⑤滲透壓細菌所處一般環(huán)境相對低滲。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細菌的營養(yǎng)和生長繁殖細菌的營養(yǎng)和生長繁殖一、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1、自養(yǎng)菌化能自養(yǎng)菌、光能自養(yǎng)菌2、異養(yǎng)菌腐生菌、寄生菌所有的病原菌都是異養(yǎng)菌,大部分屬寄生菌。所有的病原菌都是異養(yǎng)菌,大部分屬寄生菌。二、細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二、細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1、水2、碳源3、氮源作為菌體成分的原料4、無機鹽常用元素(P、S、K、NA、MG、GA、FE)微量元素(ZN、CU、MN、鈷)各類無機鹽的公用①構成有機化合物,成為菌體的成分;②作為酶的組成成分,維持酶的活性;③參與能量的儲存和轉運;④調(diào)節(jié)菌體內(nèi)外滲透壓;⑤某些元素與細菌的生長繁殖和致病作用密切相關。5、生長因子生長因子是指,某些細菌細菌生長所必須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須由外界供給的物質(zhì)。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51
大?。?0.2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1蛋白質(zhì)的四級結構一級氨基酸經(jīng)肽鍵連成的多肽鏈。二級Α螺旋和Β片層,氫鍵維持二級結構的穩(wěn)定三級多肽鏈在二級結構的基礎上,由于氨基酸殘基側鏈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鏈進一步盤旋折疊而形成不規(guī)則的特定構象。氫鍵,鹽鍵,二硫鍵。四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結構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復雜的空間構象。疏水鍵2核酸的基本結構、分類核酸可分為DNA和RNA,RNA可分為MRNA,TRNA,RRNA,SNRNADNA的結構雙螺旋結構,即DNA有兩條走向相反的互補核苷酸鏈構成,一條為3′到5′,另一條為5′到3′兩條鏈均按同一中心軸呈右手螺旋。維持DNA雙螺旋結構主要是靠堿基間的氫鍵RNA的結構大多數(shù)RNA是單鏈,但其分子可通過自身回折而形成許多短的雙股螺旋區(qū),在這些區(qū)域內(nèi)A與U,G與C配對形成氫鍵3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qū)別核膜、線粒體、內(nèi)質(zhì)網(wǎng)、溶酶體細胞骨架、高爾基復合體、核仁原核細胞沒有,真核細胞都有。原核細胞僅有一條DNA,DNA裸露不與組蛋白但與類組蛋白結合、量少,呈環(huán)狀。基因結構無內(nèi)含子,無大量的DNA重復序列,轉錄與翻譯同時在胞質(zhì)內(nèi)進行,轉錄與翻譯后無大分子的加工與修飾。真核有2個以上DNA分子,DNA分子與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結合,以核小體及各級結構構成染色質(zhì)或染色體,DNA量多,呈線狀?;蛴袃?nèi)含子和大量的DNA重復序列,核內(nèi)轉錄,胞質(zhì)內(nèi)翻譯,轉錄與翻譯后有大分子的加工與修飾。4單位膜在電鏡下生物膜呈現(xiàn)“兩暗夾一明”的三層結構,即電子致密度高的內(nèi)外兩層之間夾著厚約35NM的電子致密度低得中間層。5內(nèi)膜系統(tǒng)位于細胞內(nèi),在結構、功能以及發(fā)生上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膜性結構,統(tǒng)稱為內(nèi)膜系統(tǒng)6膜性結構細胞膜,內(nèi)質(zhì)網(wǎng),高爾基復合體,線粒體,細胞核,溶酶體,過氧化氫酶體7非膜性結構核糖體,中心體,微管,微絲,核仁和染色質(zhì)等8細胞膜的化學組成①脂質(zhì)磷脂(最多)、膽固醇、糖脂雙親媒性分子②蛋白質(zhì)1鑲嵌蛋白細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擔者,占膜蛋白的70%80%2邊周蛋白與運動有關③糖類在細胞膜表面起保護過濾作用9細胞膜的分子結構流動鑲嵌模型構成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具有液晶態(tài)的特性,它既有晶體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體的流動性,即流動脂質(zhì)雙分子層構成膜的連續(xù)主體;球形的膜蛋白質(zhì)以各種鑲嵌形式與脂質(zhì)雙分子層相結合,有的“鑲”附于膜的內(nèi)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貫穿膜的全層,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糖類附于膜的外表面,與表面的脂質(zhì)與蛋白質(zhì)親水端結合,構成糖脂或糖蛋白10細胞膜的特性不對稱性和流動性11膜脂分子的運動側向運動、旋轉、翻轉運動、左右擺動2核膜的結構包括內(nèi)外兩層膜,核周間隙、核孔復合體、核纖層3核孔復合體結構①內(nèi)外相對的8個孔環(huán)顆粒,包括胞質(zhì)環(huán)和核質(zhì)環(huán)②1個中央顆粒4染色體結構核小體。①多級螺旋模型一級結構核小體,二級結構螺線管,三級結構超螺線管,四級結構染色單體②襻環(huán)模型一級結構核小體,二級結構螺線管,三級結構微帶(染色體的高級結構單位),四級結構染色單體。5間期核內(nèi)的染色質(zhì)常染色質(zhì)、異染色質(zhì)。6核仁結構包括核仁相隨染色質(zhì)、顯微結構、顆粒成分、核仁基質(zhì)7核仁周期在細胞周期中,核仁發(fā)生周期性變化間期細胞核仁明顯,進入有絲分裂后,核仁縮小,最后消失;分裂末期核仁又重新出現(xiàn)。8小分子物質(zhì)運輸包括被動運輸、主動運輸。被動運輸包括單純擴散、通道擴散(通道蛋白)、幫助擴散(載體蛋白)。大分子物質(zhì)運輸(膜泡運輸)包括胞吞作用包括胞飲作用,吞噬作用,受體介導的胞吞,胞吐作用。3胞吞作用分為胞飲作用、吞噬作用、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4胞吐作用分為廢物排出和分泌作用(結構性分泌,調(diào)節(jié)性分泌)5細胞內(nèi)蛋白質(zhì)的運輸方式門控性轉運,穿膜轉運,膜性細胞器間的膜泡轉運6蛋白質(zhì)的分選信號信號肽、信號斑。7NLS核定位信號引導蛋白質(zhì)進入細胞內(nèi),屬于信號肽。8信號假說的基本內(nèi)容1核糖體上信號肽的合成2胞質(zhì)中信號識別顆粒(SRP)識別信號肽,形成SRP核糖體復合體,蛋白質(zhì)合成暫停。3核糖體與ER膜結合形成SRPSRP受體核糖體復合體。4SRP脫離并參加再循環(huán),核糖體蛋白質(zhì)合成繼續(xù)進行。5信號肽被切除6合成繼續(xù)進行。7核糖體在分離因子作用下被分離。8成熟的蛋白質(zhì)落入ER腔。9門控轉運的過程10穿膜轉運穿過線粒體膜的轉運,穿過內(nèi)質(zhì)網(wǎng)膜的轉運。11蛋白質(zhì)在內(nèi)質(zhì)網(wǎng)的N端糖基化高甘露糖型,復合型。12溶酶體酶的運輸①分揀信號為6-磷酸甘露糖(M6P②在高爾基復合體的順面扁平囊,甘露糖殘基在磷酸轉移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為M6P。③在高爾基復合體的反面扁平囊,M6P為相應受體識別,富集以出芽方式形成網(wǎng)格蛋白外被的運輸小泡。④運輸小泡和內(nèi)體融合。⑤M6P受體通過芽生小泡回到高爾基復合體13膜流由于細胞的胞吞胞吐作用,以及ER和GC的物質(zhì)合成,加工,運輸,使細胞膜發(fā)生移位,融合或重組,細胞膜內(nèi)各種模性結構相互聯(lián)系和轉移的現(xiàn)象稱為膜流1、受體是一種蛋白質(zhì),或存在于細胞核內(nèi)。它能接受外界的信號并將這一信號轉化為細胞內(nèi)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而對結構或功能產(chǎn)生影響。因此,受體或生物體對外界刺激產(chǎn)生特異性反應的基本因素之一。2、配體受體所接受的外界信號統(tǒng)稱為配體,包括神經(jīng)遞質(zhì)、激素、生長因子、光子、某些化學物質(zhì)(如可誘導嗅覺或味覺的化學物質(zhì))及其他細胞外信號。
下載積分: 8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28
大?。?0.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1一、選擇題單選或多選1證明DNA是遺傳物質(zhì)的兩個關鍵性實驗是肺炎球菌在老鼠體內(nèi)的毒性和T2噬菌體感染大腸桿菌。這兩個實驗中主要的論點證據(jù)是A從被感染的生物體內(nèi)重新分離得到DNA,作為疾病的致病劑BDNA突變導致毒性喪失C生物體吸收的外源DNA而并非蛋白質(zhì)改變了其遺傳潛能DDNA是不能在生物體間轉移的,因此它一定是一種非常保守的分子E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DNA能相互混合并彼此替代2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A多核營酸DNA鏈通過氫鍵連接成一個雙螺旋BDNA的復制是半保留的,常常形成親本子代雙螺旋雜合鏈C三個連續(xù)的核苷酸代表一個遺傳密碼D遺傳物質(zhì)通常是DNA而非RNAE分離到回復突變體證明這一突變并非是一個缺失突變3雙鏈DNA中的堿基對有AAUBGTCCGDTAECA4DNA雙螺旋的解鏈或變性打斷了互補堿基間的氫鍵,并因此改變了它們的光吸收特性。以下哪些是對DNA的解鏈溫度的正確描述A哺乳動物DNA約為45℃,因此發(fā)燒時體溫高于42℃是十分危險的B依賴于AT含量,因為AT含量越高則雙鏈分開所需要的能量越少C是雙鏈DNA中兩條單鏈分開過程中溫度變化范圍的中間值D可通過堿基在260MM的特征吸收峰的改變來確定E就是單鏈發(fā)生斷裂磷酸二酯鍵斷裂時的溫度5DNA的變性A包括雙螺旋的解鏈B可以由低溫產(chǎn)生C是可逆的D是磷酸二酯鍵的斷裂E包括氫鍵的斷裂6在類似RNA這樣的單鏈核酸所表現(xiàn)出的“二級結構”中,發(fā)夾結構的形成()A基于各個片段間的互補,形成反向平行雙螺旋B依賴于AU含量,因為形成的氫鍵越少則發(fā)生堿基配對所需的能量也越少C僅僅當兩配對區(qū)段中所有的堿基均互補時才會發(fā)生D同樣包括有像GU這樣的不規(guī)則堿基配對E允許存在幾個只有提供過量的自由能才能形成堿基對的堿基7DNA分子中的超螺旋3DNA或RNA但不可能同時兼有,因此DNA不是完全通用的遺傳物質(zhì)。5COT1/2與基因組大小相關。6C0C12與基因組復雜性相關。7非組蛋白染色體蛋白負責30NM纖絲高度有序的壓縮。三、簡答題1堿基對間在生化和信息方面有什么區(qū)別2在何種情況下有可能預測某一給定的核苷酸鏈中“G”的百分含量3真核基因組的哪些參數(shù)影響COT1/2值4請問哪些條件可促使DNA復性退火5為什么DNA雙螺旋中維持特定的溝很重要6大腸桿菌染色體的分子量大約是25109DA1,核苷酸的平均分子量是330DA,兩個鄰近核苷酸對之間的距離是034MN;雙螺旋每一轉的高度即螺距是34NM,請問L該分子有多長2該DNA有多少轉7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認為,DNA無論來源如何,都是4個核甘酸的規(guī)則重復排列如,ATCGATCGATCGATCG,所以DNA缺乏作為遺傳物質(zhì)的特異性。第一個直接推翻該四核苷酸定理的證據(jù)是什么8為什么在DNA中通常只發(fā)現(xiàn)AT和CG堿基配對9列出最先證實是DNA或RNA而不是蛋白質(zhì)是遺傳物質(zhì)的一些證據(jù)。10為什么只有DNA適合作為遺傳物質(zhì)LL什么是連鎖群舉一個屬于連鎖基因座的例子。12什么是順反子用“互補”和“等位基因”說明“基因”這個概念。四、實驗設計與分析1假定你在25℃條件下用如下濃度的DNASEI0,01,10及100MG/ML,對雞紅細胞細胞核的染色質(zhì)進行酶切20分鐘。將這些樣品與分子量標記一起上樣于6%變性聚丙烯酚胺凝膠,下圖是凝膠電泳的結果。但由于你混淆了樣品,因此弄不清每個泳道對應的樣品是什么。惟一可以確信的是分子量標記上樣于左邊的泳道,但忘記了各帶對應的分子量大小圖11。L請回憶起在各泳道分別使用的是哪一濃度的DNASEI2請指出分子量標記泳道用M表示各帶的大約分子量。3描述各泳道所顯示的染色質(zhì)結構特征,證實所記憶的數(shù)字是正確的。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18
大?。?0.41(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生物奧賽輔導專項練習下列哪項改變不影響酶催化反應的最初線性速率(E)A、底物濃度B、酶濃度C、PHD、溫度E、時間酶的KM值大小與(A)A、酶性質(zhì)有關B、酶濃度有關C、酶作用溫度有關D、酶作用時間有關E、以上均有關有關別構酶的結構特點,哪一項不正確(D)A、有多個亞基B、有與底物結合的部位C、有與調(diào)節(jié)物結合的部位D、催化部位與別構部位都位于同一亞基上E、催化部位與別構部位既可以處于同一亞基也可以處于不同亞基上下列哪一種酶的輔酶不含維生素(D)A、谷草轉氨酶B、琥珀酸脫氫酶C、乳酸脫氫酶D、糖原合成酶E、丙酮酸脫氫酶生物奧賽輔導專項練習5、屬于亞氨基酸的是(B)。A、組氨酸B、脯氨酸C、精氨酸D、賴氨酸E、蛋白質(zhì)6、哪一種蛋白質(zhì)組分在280NM處,具有最大的光吸收(A)A、色氨酸的吲哚環(huán)B、酪氨酸的苯酚基C、苯丙氨酸苯環(huán)D、半胱氨酸的巰基E、肽鏈中的肽鍵7、有一混合蛋白質(zhì)溶液,其PI值分別為4650536773,電泳時欲使其中四種泳向正極,緩沖液PH應該是多少DA、40B、50C、60D、70E、808、與茚三酮反應呈黃色的氨基酸是(E)。A、苯丙氨酸B、酪氨酸C、色氨酸D、組氨酸E、脯氨酸9、維持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的主要化學鍵是(D)。A、鹽鍵B、疏水鍵C、二硫鍵D、氫鍵E、范德華力10、下列哪種方法可用于測定蛋白質(zhì)分子質(zhì)量(A)A、SDS聚丙烯酰胺凝胸電泳法B、280260NM紫外吸
下載積分: 8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25
大?。?0.0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1醫(yī)學細胞生物學習題集3參考答案參考答案一、單選題一、單選題1E2C3A4D5B二、多選題二、多選題1BCDE2ABE三、是非題三、是非題1√234√5√四、填空題四、填空題1結構功能2SHLEIDENSCHWANN3探索疾病的發(fā)病機制疾病的診斷疾病的治療4人體細胞第二章第二章細胞的起源與進化細胞的起源與進化一、單選題一、單選題1下列有關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敘述,哪項有誤()A原核細胞有細胞壁,真核細胞沒有B原核細胞無完整細胞核,真核細胞有C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均有核糖體D原核細胞無細胞骨架,真核細胞有E原核細胞無內(nèi)膜系統(tǒng),真核細胞有2下列有關原核細胞的描述那項有誤()A原核細胞無內(nèi)膜系統(tǒng)B原核細胞無細胞骨架C原核細胞無核糖體D原核細胞無細胞核E原核細胞有單條染色體3以下細胞中最小的是()A酵母B肝細胞C眼蟲D衣原體E大腸桿菌4真核細胞核糖體的沉降系數(shù)及其大小亞基的沉降系數(shù)分別是()A80S,60S,40SB70S,50S,30SC80S,50S,30SD70S,40S,30SE80S,60S,30S二、多選題1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區(qū)別()A動物細胞無細胞壁B動物細胞無液泡C動物細胞無葉綠體D動物細胞有中心粒E動物細胞比植物細胞大
下載積分: 9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75
大?。?0.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細胞生物學筆記華東理工版第一講緒論一細胞生物學研究的內(nèi)容與現(xiàn)狀1研究對象細胞(CELL)細胞是一切生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在生命物質(zhì)進化中處于中心地位。生命進化示意粒子-原子-分子-大分子-細胞器-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群體2學科名稱的演變5060年代,稱為細胞學(CYTOLOGY),利用光學顯微鏡對細胞的結構、功能和生活史進行研究,主要集中于靜態(tài)描述;70年代以來,發(fā)展成為系統(tǒng)學科細胞生物學(CELLBIOLOGY),利用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和冰凍蝕刻等方法,從細胞的整體活動水平、亞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對細胞和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以動態(tài)的觀點來探索細胞的基本生命活動。1976年,在美國波士頓召開了第一次“細胞生物學”會議,標志了細胞生物學的誕生。當前,逐漸與分子生物學結合,向分子水平發(fā)展。二細胞生物學的發(fā)展簡史細胞大小≤30ΜM肉眼觀察≥100ΜM1細胞的發(fā)現(xiàn)1590年,第一架復式顯微鏡由荷蘭眼鏡制造商詹森(H和ZJANSSEN)父子制造,放大倍數(shù)為1030倍,能觀察昆蟲跳蚤之類的生物,故俗稱“跳蚤鏡”;1665年,英國人羅勃特胡克(ROBERTHOOKE)發(fā)表了顯微圖譜一書,書中第一次描繪了細胞的形態(tài),他所用的自制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40140倍,觀察到了植物死細胞的壁(CELL小室);1674年荷蘭人列文胡克(AVLEEUWENHOEK)第一次觀察到了活細胞,他所用的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250500倍。2細胞學說的創(chuàng)立19世紀30年代,顯微技術提高至1ΜM以內(nèi),同時切片機的研制成功,促進了顯微解剖學的發(fā)展,提高了人們對細胞的認識。1831年,ROBERTBROWN發(fā)現(xiàn)了細胞核;1833年,施萊登(MJSEHLEIDEN)提出了細胞核核仁的概念;1839年,浦金野(PURKINJI)提出了細胞原生質(zhì)的概念;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旺提出了細胞學說,主要內(nèi)容為(1)細胞是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fā)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chǎn)物所構成結構單位;(2)每個細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它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生命有所助益功能單位;(3)新的細胞可通過老的細胞繁殖產(chǎn)生。細胞學說、1859年達爾文確立的進化論和1866年孟德爾的確立的遺傳學被認為是現(xiàn)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3細胞超顯微結構的興起光學顯微鏡時代,分辨率02ΜM,細胞結構中發(fā)現(xiàn)了高爾基器、線粒體、中心體等,對細胞結構的復雜性有了更深入了了解。1933年,西門子公司制造了第一架電子顯微鏡,分辨率50NM,該分辨率下不僅描繪了細胞的超微結構,也反映出細胞活動的動態(tài)觀點。電鏡技術的發(fā)展,使科學家側重于量和信息的傳遞等作用,對細胞的生存、生長、分裂、分化等都極其重要。在真核生物中的細胞器也具有膜結構,這一類膜與細胞體內(nèi)的物質(zhì)合成、分泌、運輸、降解等有關,被稱為細胞內(nèi)膜,它們與細胞質(zhì)膜統(tǒng)稱為生物膜(BIOLOGYMEMBRANE)。細胞表面(CELLSURFACE),又稱細胞外被(CELLCOAT),是指細胞質(zhì)膜外表面覆蓋的一層與質(zhì)膜中蛋白質(zhì)或脂類分子共價結合的粘多糖,對膜蛋白起保護作用,并且在細胞識別中起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小腸上皮細胞的細胞被稱為糖萼(GLYCOCALYX)。一細胞膜的組成膜脂、膜蛋白和膜糖1膜脂約占細胞干重的50%,主要有磷脂、膽固醇和糖脂三種,均為雙型性分子。磷脂因所帶的堿基不同而分許多類,如磷脂酰膽堿、卵磷脂、鞘磷脂等,而每一類因脂肪酸鏈長短和飽和程度不同又分許多種,在膜中磷脂含量是比較高的。膽固醇在真核生物的質(zhì)膜中含量較多13,結構如左圖。該化合物對調(diào)節(jié)膜的流動性有重要意義。在細菌的質(zhì)膜中則無膽固醇。糖脂的結構與磷脂相似。糖脂決定了紅細胞的ABO血型,A型血糖脂較O型多一個N-乙酰半乳糖胺殘基,B型僅多一個半乳糖殘基B型轉為O型,去乳糖。大部分磷脂和糖脂分子在水環(huán)境中能自發(fā)的形成雙層。其中磷脂極性很強在水環(huán)境中分子聚焦,其極性頭部與水接觸,疏水尾部避開水向分子團的內(nèi)面,形成小球形的分子團(MICELLES)或成球狀體的脂質(zhì)體(LIPOSOME)(人工膜)。磷脂的這種特性在生物膜的體外研究種有重要意義。而膽固醇在膜中插入與磷脂內(nèi)部,極性頭部與磷脂的極性頭部結合,主要功能A固定磷脂中部分脂肪酸鏈,保持細胞形態(tài),降低水溶性分子通透性細菌無膽固醇有細胞壁。B防止脂肪酸鏈的凝固,維持細胞膜的相變。2膜蛋白約占細胞干重的40%,根據(jù)其與膜脂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在膜中的排列部位不同,分為外在性或邊周蛋白(EXTRINSICPERIPHERALPROTEIN)與內(nèi)在性或整合蛋白(INTRINSICINTEGRALPROTEIN)。邊周蛋白與整合蛋白的比較(A為邊周蛋白,B為整合蛋白)分布A在膜表面;B分布在膜中或穿膜。表面活性劑(有機溶劑)洗脫A易;B劇烈條件。游離特性A呈水溶性,不再與膜脂成膜;B能自我聚合,能與膜脂成膜。二、細胞膜的分子結構1流動鑲嵌模型Ⅰ細胞膜結構發(fā)現(xiàn)簡史Ⅱ主要特點⑴流動的脂質(zhì)雙分子構成膜的連續(xù)體;⑵蛋白質(zhì)分子象一群島嶼般無規(guī)則的分散在脂質(zhì)的海洋中。2膜的分子不對稱性膜脂同一種膜脂分子在膜的雙分子中分布不均糖糖側鏈都分布在質(zhì)膜的外表面(ES)膜蛋白每種膜蛋白分子在膜上都具有明確的方向性細胞外表面(EXTROCYOPLASMICSURFACE,ES)原生質(zhì)表面(PROTOPLASMICSURFACEPS)3膜的流動性膜脂分子的流動側向擴散LATERALSHIFT;旋轉運動FLEX;左右擺動FLEX;翻轉運動(FLIPFLOP)膜蛋白的流動側向擴散-成斑PATCHING成帽CAPPING;
下載積分: 6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16
大?。?0.0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2018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之食品微生物學考試大綱一、基本要求食品微生物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之一。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重點是測試和考察考生對本課程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運用所學知識和理論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二、主要內(nèi)容1食品微生物學基礎知識重點掌握微生物與微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命名的方法及常見微生物的學名、微生物的主要特點、微生物的分類、食品微生物學的發(fā)展概況等內(nèi)容。2原核微生物重點掌握細菌細胞的結構特點、食品中常見的原核微生物及其主要特點等內(nèi)容。3真核微生物重點掌握真核細胞的結構和特點、與食品密切相關的真核微生物及其特點等內(nèi)容。4微生物的營養(yǎng)與代謝重點掌握微生物生長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微生物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方式、培養(yǎng)基的主要類型、微生物的主要代謝類型等內(nèi)容。5微生物的生長與環(huán)境重點掌握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的特點、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因素、微生物的培養(yǎng)方式、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的主要方法等內(nèi)容。6微生物的遺傳和育種重點掌握微生物遺傳的物質(zhì)基礎和育種主要的方法、微生物菌種的主要保藏方法等內(nèi)容。7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腐敗變質(zhì)重點掌握引起食品微生物污染及腐敗變質(zhì)的主要知識,包括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來源、途徑,食品的腐敗變質(zhì)及危害性、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腐敗變質(zhì)的控制等內(nèi)容。8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應用重點掌握主要細菌、酵母、霉菌在食品制造中的應用的基本原理等內(nèi)容。9食品微生物學實驗技能重點掌握食品微生物學主要實驗的基本原理等內(nèi)容。10綜合應用食品微生物學知識和理論,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安全和食品營養(yǎng)中的重要性。
下載積分: 3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2
大小: 0.03(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