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近年來,高層建筑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動態(tài)響應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地震作用對建筑物的破壞嚴重危害著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隨著建筑結構的高柔化、輕質化,使得其在地震等作用下更易產生振動和大幅變形甚至破壞??梢?,僅僅在靜力荷載作用下進行結構的分析已不能滿足工程設計要求。所以對建筑結構進行動力分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基于哈密頓體系和精細積分法,采用具有通用性的并聯(lián)鐵木辛柯梁模型來研究建筑結構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線彈性變化過程。先從結構總勢能出發(fā),求得結構協(xié)同分析的哈密頓對偶體系,由兩端邊值問題精細積分法中的區(qū)段混合能矩陣推導出結構的層單元剛度矩陣,利用有限元剛度集成法結構的總剛度矩陣。然后采用結構多質點體系模型,求得整個結構的集中質量矩陣。對于結構的阻尼矩陣,文中采用的是瑞雷阻尼,取剛度矩陣和質量矩陣的線性組合。最后利用動力時程分析的精細積分法對高層建筑結構進行動力時程分析,求得多遇地震作用下建筑結構的地震反應值。總之,本文基于哈密頓體系和精細積分法給出了一套高層建筑結構動力時程分析的新方法,并編制了相應的MATLAB程序,最后通過具體的算例分析,將本文與文獻結果進行對比,從而驗證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與可靠性,并對建筑結構計算模型的優(yōu)劣和適用范圍作出了相關評判。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65
大?。?3.41(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20
大?。?7.4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近二十年來,我國建筑業(yè)迅猛發(fā)展,建造了一大批高層和超高層建筑;另一方面,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震災害非常嚴重。高層建筑結構體型龐大、體系受力復雜、人員財產密集,其震害會比一般建筑結構嚴重得多。歷次震害分析表明,結構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根本原因,因此研究強震作用下高層建筑結構的損傷演化規(guī)律和破壞倒塌機制,控制結構損傷過程和失效破壞模式,避免結構發(fā)生整體倒塌,對提高高層建筑的抗震安全性、減輕或避免高層建筑的震害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工程價值。本文針對高層鋼框架結構、鋼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以及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深入研究了基于結構地震失效模式優(yōu)化的災變過程控制和基于MR阻尼器的結構非線性損傷控制,建立了高層建筑結構地震失效模式優(yōu)化及損傷控制理論與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創(chuàng)新成果如下(1)高層鋼結構基于等抗震性能的失效模式優(yōu)化設計?;跇嫾徒Y構的抗震性能指標,提出了高層建筑結構各類構件基于等抗震性能的失效模式優(yōu)化設計方法。以結構損傷指數(shù)為約束方程,結構抗震性能指標為目標函數(shù),結構參數(shù)為優(yōu)化變量的多次優(yōu)化迭代,使結構各類構件抗震性能指標收斂于預設值,進而達到結構各類構件等抗震性能的目的。分別以一9層鋼框架結構的單目標優(yōu)化設計和一15層鋼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的多目標優(yōu)化設計為例,數(shù)值分析了優(yōu)化前后結構的動力響應和損傷發(fā)展過程。結果表明優(yōu)化設計后結構各層的層間位移和損傷分布更均勻,結構的薄弱部位不再出現(xiàn),材料強度得到充分發(fā)揮,結構用鋼量降低,結構整體抗震性能得以提高。(2)高層建筑結構基于MR阻尼器的非線性地震損傷控制理論。推導了基于中心差分法的控制方程,并基于LSDYNA有限元程序二次開發(fā)了結構的半主動控制平臺,實現(xiàn)了高層建筑結構基于MR阻尼器的非線性地震損傷控制系統(tǒng)與結構一體化的建模、分析與設計。分別以一9層的鋼框架結構和一15層的鋼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為例,數(shù)值分析了控制前后結構的動力響應和損傷發(fā)展過程。結果表明所開發(fā)的半主動控制平臺計算穩(wěn)定、速度快、精度高;采用MR阻尼器控制后的結構層間位移、殘余變形和損傷指數(shù)等都明顯減小,結構損傷分布范圍更廣,結構整體抗震性能明顯提高,但當?shù)卣饎臃逯导铀俣仍龃蟮揭欢ǔ潭群?,受MR阻尼器出力水平限制,結構損傷控制效果降低。(3)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基于MR阻尼器的非線性地震損傷控制。提出了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的損傷準則,以強震下一15層的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為例,數(shù)值分析了未安裝阻尼器、在核心筒與鋼框架之間安裝阻尼器以及在鋼框架柱之間安裝阻尼器三種情況下結構的動力響應和損傷發(fā)展過程。結果表明MR阻尼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結構層間位移、基底剪力和損傷發(fā)展;兩種阻尼器安裝方案具有相近的控制效果,但均不能抑制結構薄弱部位的產生;所分析工況中,鋼框架均處于彈性受力階段,而混凝土核心筒均發(fā)生較嚴重的破壞,這與MR阻尼器需要結構產生一定的層間位移才能起到控制效果相矛盾,因此,鋼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由混凝土核心筒控制。(4)鋼混凝土結構非線性地震損傷控制模型試驗。試驗研究了不同強度地震作用下,半主動控制、PASSIVEON控制、PASSIVEOFF控制對結構動力響應的控制效果。結果表明PASSIVEON和半主動控制的結構比PASSIVEOFF和無控的結構優(yōu)越;MR阻尼器具有很好的耗能能力,PASSIVEON和半主動控制下MR阻尼器耗能能力約為PASSIVEOFF的23倍;結構頻率下降都發(fā)生在無控或者PASSIVEOFF對應的工況,表明MR阻尼器能較好地控制結構損傷的產生和發(fā)展?;诙伍_發(fā)的鋼材和混凝土單軸彈塑性損傷本構模型,建立了能定量描述結構損傷發(fā)展過程的等效纖維單元模型,通過振動臺試驗驗證了模型的求解精度。此外,提出一種應用試驗測得的應變反演相應部位應力和損傷發(fā)展的方法,該方法能獲得材料應力和損傷發(fā)展過程。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147
大?。?9.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以大屋蓋為主要外部特征的漢唐風格古建筑不但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在世界建筑史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古建筑多以木結構為主而木材在防腐、防火、防蟲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現(xiàn)代材料的使用恰好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設計與建造使中國古建文化得到繼承和發(fā)展。在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設計中由于大屋蓋的造型、結構布置與構造連接等方面與傳統(tǒng)建筑存在較大差異導致結構計算和分析的難度增加而且傳統(tǒng)計算方法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本文針對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的結構布置特點在充分了解古建筑構造的基礎上,應用有限元軟件建立了各種仿古建筑模型通過對大屋蓋結構的靜力與動力計算分析探索該類型建筑結構的適宜計算方法。文中首先分別對常見形式古建筑的構造以及各構件的組成和它們在結構中的受力做了簡要的介紹然后根據(jù)古建筑型制的約束以及現(xiàn)代規(guī)范的要求建立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模型并簡要介紹模型建立的依據(jù)以及各參數(shù)的設置。通過各種屋蓋結構模型的靜力分析分別得出了屋蓋結構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的位移圖、應力圖和內力圖分析總結得出屋面位移和應力相對較大的薄弱部位以及內力最大的構件設計時應予以重視。通過模態(tài)分析研究結構的動力特性得到了結構的自振周期以及主要振型對仿古建筑的結構動力參數(shù)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為動力時程分析提供依據(jù)經過對模型的動力響應分析發(fā)現(xiàn)隨著地震作用逐漸增強屋蓋結構模型中各參考點的位移和加速度峰值均隨之增大相同地震波在同一激勵作用下隨位置的升高屋蓋結構各參考點的位移和加速度均呈增大趨勢但由于屋蓋整體剛度較大所以各參考點的差值并不大反應譜分析結果表明動力分析所選用地震波比較合理滿足規(guī)范要求。經過科學的分析與研究使我們對仿古建筑屋蓋結構的受力性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為今后仿古建筑的設計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77
大?。?2.98(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城市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基坑工程一直在向大體積、大規(guī)模的方向拓展加之經常在場地狹小的密集的建筑群中進行基坑的開挖施工周邊一般都存在高大建筑和市政設施等對基坑的施工安全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對基坑穩(wěn)定和位移控制的要求更加嚴格。以沈陽金融中心大廈深基坑工程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周邊建筑及道路交通荷載對于在建深基坑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的影響通過改變影響基坑穩(wěn)定性的建筑物及交通荷載系數(shù)以有限元軟件ASGTS為計算工具對基坑進行多次數(shù)值模擬分析獲得了建筑物豎向作用力、建筑距離以及道路交通靜動載荷作用的改變與支護結構變形之間的關系對基坑支護結構方案的優(yōu)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78
大?。?2.7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發(fā)展的縮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但由于古建筑特殊的建筑材料及其特殊的建構方式,在對古建筑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存在許多難度,并有一些條件的限制,使得古建筑科學研究方面的資料相對其歷史性和藝術性方面的較少。本文經過對建筑歷史及考古資料整理分析,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以宋代八架椽六鋪作分心斗底槽殿堂為原型,通過相似原理和結構實際受力情況確定試驗模型,即三榀14木構架縮尺模型。木構架模型榫卯節(jié)點,采用馬炳堅先生所著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中記載的倒梯形燕尾榫卯制作方法。根據(jù)古建筑木構架與柱礎、柱頂?shù)倪B接條件,對試件的邊界條件和加載方式進行了合理假定,對此三榀木構架模型進行了結構抗震性能的擬靜力試驗研究。分析了木構架在低周反復荷載作用下的力學性能和破壞機理。從而得出木構架P△滯回曲線、骨架曲線,并對其強度退化、剛度退化、耗能能力、延性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而建立結構恢復力模型,探討了結構的破壞機制。根據(jù)PARK法,將木結構的骨架曲線簡化為三線型(帶退化段)骨架曲線。根據(jù)簡化的木結構骨架曲線確定了木構架的屈服荷載、峰值荷載、極限荷載和延性指標。最后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100對本次試驗所采用的雙跨木構架模型進行了受力分析。榫卯節(jié)點通過加入接觸單元來模擬木結構構架的半剛性特性,得出了構架的整體變形圖、以及X、Y、Z三向應力下的應力云圖。通過荷載位移骨架曲線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的對比,以及對骨架曲線關鍵點荷載與位移的分析,得出ANSYS模擬與試驗結果吻合良好,計算精度較高。通過對宋代木構架的擬靜力試驗研究及有限元分析,得到的試驗與理論數(shù)據(jù)結果具有理論意義和工程實用價值。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91
大?。?13.2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許多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壞已經暴露出現(xiàn)行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不足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以及工程抗震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抗震設計思想也在不斷的更新和進步。在這樣的背景下美、日學者提出了基于性能的結構抗震設計思想使得所設計的工程結構能夠在使用期間滿足各種預定的性能目標要求。結構的彈塑性反應分析方法是基于性能抗震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已有的彈塑性反應分析方法中靜力彈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和以時程分析方法為基礎的增量動力分析IDA方法是常用的性能分析方法是實現(xiàn)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主要分析途徑。本文主要進行了如下幾個方面的研究探討了剪力墻分析的一種簡化計算模型即多垂直桿單元模型并通過算例對簡化模型在彈性階段和彈塑性階段的受力性能分別進行了分析并與試驗結果進行了對比。介紹了一種動力時程分析的快速積分方法FNA詳細闡述了此種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實施步驟并編制算例對兩棟不同高度的框架結構進行了動力時程分析證實了此種方法確實可以較快地完成動力時程分析為IDA方法的實際應用提供了幫助。詳細介紹了增量動力彈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參數(shù)選擇和曲線統(tǒng)計方法極限狀態(tài)的定義對一棟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一棟14層筒中筒結構進行基于傳統(tǒng)方法的IDA分析和基于FNA方法的IDA分析還對14層筒中筒結構進行了近場和遠場地震作用下的基于FNA方法的IDA分析得到了不同分位數(shù)的IDA曲線和性能點。本文闡述了地震易損性分析的基本原理介紹了地震易損性的計算步驟討論了具體計算過程中的積分和曲線擬合問題并將增量動力彈塑性分析法運用于地震易損性分析求出各極限狀態(tài)的界限值將其計算結果與地震災害曲線結合求出各極限狀態(tài)的年平均超越概率從而對結構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作出了評估。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67
大?。?4.9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建筑結構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由于在環(huán)境侵蝕、材料老化、突變效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會造成結構系統(tǒng)的損傷積累、抗力衰退。當損傷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導致建筑結構的整體破壞,因此對建筑結構進行損傷檢測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就其本質而言,結構損傷識別問題屬于模式識別范疇,也就是研究損傷指標和結構損傷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問題。近年來,一些新的人工智能算法正在不斷地被應用到結構損傷識別領域的研究中來,進一步促進了結構損傷檢測與可靠性評估工作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fā)展。本文根據(jù)國內外在結構損傷識別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圍繞數(shù)據(jù)融合的三個不同層次,并結合小波包分析和模式識別算法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創(chuàng)新點有1提出結合隨機振動響應互相關函數(shù)、小波包分解和支持向量機SUPPTVECTMACHINE,SVM的結構損傷識別方法。用隨機振動響應互相關函數(shù)對相鄰傳感器測點的信號進行數(shù)據(jù)層融合,計算相鄰測點響應的互相關函數(shù)幅值,并采用小波包對得到的幅值進行分解,得到各個頻帶上的總能量,利用各頻帶上的能量值作為輸入到分類器的特征向量,并用SVM進行損傷識別。對BENCHMARK結構模型的實驗表明,對原始損傷信號進行隨機振動響應互相關分析,能有效避免噪聲對響應信號的污染,提出的方法具有較好的識別精度、穩(wěn)定性。2提出了基于隨機森林ROMFESTS,RF和數(shù)據(jù)融合的結構損傷識別方法。先用小波包對各個傳感器上采集到的原始信號進行分解,計算各頻帶上的總能量,再根據(jù)傳感器布置的特點將不同傳感器上的總能量進行特征層融合,最后將融合后的能量值作為隨機森林分類器的特征向量進行損傷識別。提出的方法在BENCHMARK結構模型和某八層剪切型鋼框架結構模型上均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表明經過融合后的特征向量能有效提高不同損傷類別之間的差異性。3提出了基于后驗概率支持向量機POSTERIIPROBABILITYSUPPTVECTMACHINE,PPSVM和DS證據(jù)理論DEMPSTERSHAFEREVIDENCETHEY的結構損傷識別信息融合方法。將各傳感器上的信號經小波包分解得到的頻帶能量,作為后驗概率SVM的輸入特征參數(shù)進行建模,并構造各自的基本概率賦值函數(shù),采用DS證據(jù)理論進行決策層融合,根據(jù)判決規(guī)則得到最后的識別結果。該方法可以實現(xiàn)多傳感器的信息融合,并大大降低融合識別的誤差率。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67
大?。?8.3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隨著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修訂完善,設計標準、構造措施等因素得到一定程度加強,使得建筑抗震能力大大提高,在近年來發(fā)生的地震中,設防房屋抗震效果顯著。而目前使用的大多數(shù)震害預測方法是基于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等時期未進行抗震設防以及抗震加固的建筑物和工程設施的震害資料,并通過歸納、總結而得出的,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對經過抗震設防以及抗震加固的建筑物來說,震害預測的結果會出現(xiàn)較大偏差。本文選取在我國廣泛分布的砌體結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震害實例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運用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進行驗證,最后利用數(shù)值模擬結果對研究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案,并得到相對應的結果。首先對目前已有的震害預測方法進行歸納總結,針對研究對象砌體結構選取尹之潛結構易損性分析的確定方法為藍本,通過實際震例進行驗證發(fā)現(xiàn)其修正系數(shù)選項可進一步細化補充與完善。通過對12棟不同建造年代、設防烈度等典型設防砌體結構歸納分析,初步確定構造柱根數(shù)與實際震害等級之間存在一種函數(shù)關系,并試圖將該函數(shù)關系量化成修正系數(shù)選項,為后續(xù)的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工作打下基礎。然后,以漩口中學學生宿舍為原型,通過對比分析1989、2001、2010三版抗震規(guī)范對構造柱的布置要求,設計不同工況,進行有限元建模。利用最大層間位移角與震害等級之間關系,對各工況提取參數(shù)與結果分析。結合尹之潛方法所得到的易損性結果,計算出不同數(shù)目構造柱下的修正系數(shù),最后通過震害實例對新增構造柱修正系數(shù)進行驗證。最后,對比分析地震震災害場景快速預測和模擬現(xiàn)有技術后,采用MULTIGENCREAT和SUPERMAP平臺,通過對映秀地形和工力所園區(qū)的實時模擬,初步探討了三維地震災害場景的可行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92
大?。?4.65(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循環(huán)經濟理論的應用與發(fā)展促進了臨時場館的產生;世博會、奧運會等大型賽事的舉辦推動了臨時場館的實際需求;建筑與結構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為臨時場館的研究提供了支持;當代建筑技術的日趨成熟為臨時場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本文選取臨時場館為研究對象,針對其建筑與結構的核心問題,從一體化設計的角度進行研究,在對臨時場館建筑與結構解析的基礎上,架構了臨時場館建筑與結構一體化設計體系與相應的設計策略。全文共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緒論中,本文首先對課題的研究背景進行了闡述,繼而對與論文相關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界定,然后對國內外的研究動態(tài)進行了綜述,對研究的目的與意義進行了探討,最后闡述了論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在分析問題部分,本文通過對臨時場館組成與分類的研究,總結臨時性場館建筑與結構的個性化特征,繼而提出臨時場館建筑與結構一體化影響因素,為后文解決問題部分提供依據(jù)。在解決問題部分,本文分為設計體系架構和設計策略提出兩部分。設計體系架構部分,本文首先對臨時場館建筑與結構一體化設計思想進行了解析,繼而對設計目標進行了梳理,最后對設計平臺的構件提出合理設想,并對設計策略進行概述。在設計策略部分,本文從結構選型、材料選擇以及節(jié)點設計三個層次,分別針對場館循環(huán)、場館表達、拆裝過程等不同方面,提出了一體化設計的具體策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79
大?。?43.2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數(shù)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fā)展的一個方向,對于人們所居住的城市通過多種不同的測繪方式,得出三維數(shù)據(jù)模型,利用計算機進行渲染展示,可以讓人們極為便利的瀏覽城市建筑信息。另一方面,歷史性建筑的建筑風格的保存方式也是歷史學家和建筑學家一直關注的領域,但是現(xiàn)有的技術尚不成熟,對于快速高效并且廉價實現(xiàn)建筑物三維模型的建立依然在研究進程中。為了解決此類問題,本文針對特定建筑物的結構特性,即方形建筑物所具有的交點特性,研究了三維圖像測量方法用于建筑物三維坐標的獲取方式,提出采用基于雙目立體視覺的三維圖像測量方法去實現(xiàn)一個自動化的建筑物三維結構測量系統(tǒng)。首先,通過比較現(xiàn)有的建筑物三維坐標采集方法,為了滿足近距離測量,抗干擾能力強、快速廉價等特性,選定雙目視覺的三維測量方法。為了減小相機參數(shù)和圖像自身的拍攝產生的誤差,對攝像機標定、圖像校正做了研究并實現(xiàn)了基于張正友標定和以極線校準為基準的圖像校正方法。為了提高圖像坐標獲取的準確性,對于特征角點檢測以及圖像匹配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利用霍夫算法抽取直線進而計算交點的重心作為特征角點,利用改進的灰度匹配算法獲取圖像對應點。為了完成快速高效的系統(tǒng)設計,基于MFC編寫了操作界面并且利用WIFI傳輸圖片從而使得系統(tǒng)可以實時處理獲取建筑物的三維坐標。最后,通過實際對建筑物門窗的三維尺寸測量,驗證了整個系統(tǒng)的可行性,并且利用標定桿進行精度測試,證明了在近距離測量條件下,該系統(tǒng)精度的可靠性。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66
大小: 4.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房地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建筑高度不斷超越,建筑造型越來越復雜。這些造型各異的超限高層建筑工程在結構方面有很多大大地超出了我國當前對于建筑工程的相關規(guī)范和規(guī)定,因此有必要對超限高層的地震反應與結構分析進行深入的研究。在超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中,結構的動力特性以及在風和地震作用下的結構響應是進行設計的重要依據(jù),利用有限元程序對它們的特性進行分析是了解結構的抗風、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過回顧高層建筑的發(fā)展歷程,在總結高層建筑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對淮南市奧林匹克公園五星級酒店這一超限高層建筑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對具體工程的分析,總結、驗證了超限高層的設計要點如下1、超限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時首先要進行概念設計,按照均勻、對稱的原則合理布置豎向構件,可以有效控制結構的內力和位移,使建筑既經濟合理又滿足規(guī)范要求。2、超限高層建筑應采用兩種不同力學模型的結構分析軟件計算,通過對比分析兩者的計算結果,才能較為準確地掌握結構的動力反應狀態(tài)。3、超限高層建筑計算應分彈性和彈塑性兩個階段。彈性階段計算可采用考慮平扭耦連的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并補充動力時程法分析,考察結構在多遇地震下的周期、振型、位移等指標;彈塑性階段計算可采用靜力彈塑PUSHOVER分析法,考察結構在罕遇震下的薄弱層位置和塑性鉸分布。4、抗震性能設計應分析結構方案的特殊性,選用適宜的結構抗震性能設計目標,檢驗結構在多遇地震、設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時的抗震承載力,并采取滿足預期的抗震性能目標的措施??拐鹦阅茉O計的重點是深入的計算分析和判斷,找出結構可能的薄弱部位,有針對性的采取經濟適宜的加強措施。本文的主要貢獻是通過具體工程實例,驗證了復雜超限高層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80
大?。?32.95(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80
大小: 2.8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傳統(tǒng)民居是我國重大文化遺產應該受到保護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在皖南傳統(tǒng)聚落群中開始涌現(xiàn)很多新建的民居民居的改變很大程度上是無序的和自發(fā)的其室內外熱環(huán)境狀況往往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標準。由于傳統(tǒng)民居和新建的民居采取的技術手段和建筑形式的差異其居住的熱環(huán)境狀況和建筑維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可能也有很大不同這兩類民居的熱環(huán)境狀況和熱工性能到底如何哪些地方是需要改善的這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本文主要從熱環(huán)境和熱工性能的角度對這兩類民居進行實測研究并根據(jù)研究的結果對民居的發(fā)展提出相應的建議。文章首先對皖南新民居和舊民居的使用現(xiàn)狀民居構造材料等進行了調查詳細介紹了皖南民居中墻體的構造方法。其次就皖南新老民居熱環(huán)境狀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通過對室內外溫度濕度風速室外的墻體溫度、地面溫度等熱環(huán)境的主要影響因素現(xiàn)場實測的方法。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我們得出傳統(tǒng)民居的夏季熱環(huán)境較好冬季熱環(huán)境卻較差;新建的民居中農民自建房屋室內熱環(huán)境存在較嚴重的問題急需要改善;而按照國家節(jié)能標準建設的新民居的室內環(huán)境相對較好。再次文章對皖南民居的墻體及屋頂?shù)臒峁ば阅苓M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定量分析通過實測的四類不同形式民居墻體的熱阻值比較和分析認為民居建筑中采用不同材料及構造方式對熱工性影響很大即使同樣的維護材料不同的砌筑方式也造成熱工性能的差異。當前皖南地區(qū)民居無論傳統(tǒng)的還是新建的其熱環(huán)境和維護結構的熱工性能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以上研究結論的基礎上對皖南民居的能源使用現(xiàn)狀及室內熱舒適度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和前面研究的結論表明當前民居的建筑的環(huán)境狀況并不能滿足人們越來越高要求當?shù)孛窬幽茉词褂靡膊缓侠斫洕@些不僅影響到居民的生活品質也不利于我國節(jié)能的實施。所以文章最后對皖南新老民居的發(fā)展趨勢進行了探討并且對傳統(tǒng)民居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對未來新民居的發(fā)展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84
大?。?3.88(MB)
子文件數(shù):
-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09
頁數(shù): 72
大?。?7.26(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