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家系致病基因的分子遺傳學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是由于生殖細胞或受精卵遺傳物質的數量、結構或功能改變,使發(fā)育的個體出現以神經功能缺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神經系統(tǒng)遺傳性疾病是人類所有遺傳性疾病中非常重要的一類,也是神經系統(tǒng)疾病和醫(yī)學遺傳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所發(fā)現的遺傳性疾病中約占半數以上。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病種繁多,而且大都具有家族性和終身性的特點,但是不少疾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有研究表明,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可在任何年齡發(fā)病,但是大多數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的發(fā)病年齡在30歲之

2、前。目前大多數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致畸、致殘及致死率高,危害極大且預后不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多數遺傳病仍主要以預防為主,因此,做好遺傳咨詢、產前診斷,預防患兒的出生就變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人類基因組草圖的完成,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在致病基因定位、克隆、基因及基因產物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為神經遺傳病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方法和途徑。
   腓骨肌萎縮癥又稱Charcot-Marie-Tooth病(CMT),

3、也被叫做遺傳性運動感覺周圍神經病,是一組遺傳異質性極強的周圍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該組疾病是遺傳性周圍神經病最常見的類型,發(fā)病率為1/2500。腓骨肌萎縮癥屬于累及神經軸索和髓鞘的神經遺傳病,病理改變以神經軸索的脫髓鞘和變性為主。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ereditaryspasticparaplegias,HSPs)是一組具有明顯臨床及遺傳異質性的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臨床上以進行性的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肌無力和剪刀步態(tài)為主要特征,發(fā)病率為2-10/1

4、0萬。遺傳性痙攣性截癱與腓骨肌萎縮癥類似,兩者同屬于累及神經軸索的神經系統(tǒng)遺傳病。其病理改變以上運動神經元的軸索變性和脫髓鞘為主,主要累及脊髓內長的上、下行纖維束(皮質脊髓束及背束),尤其是纖維束的遠端。二者的區(qū)別在于遺傳性痙攣性截癱主要累及的是上運動神經元的軸索,而腓骨肌萎縮癥主要累及下運動神經元的軸索,同時感覺神經也不同程度地受累。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和腓骨肌萎縮癥在發(fā)病機制上存在著交叉重疊,因此,研究這兩種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對于理解神經軸

5、索正常功能的維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本研究中,我們利用在山東采集到的兩個家系,對上述兩種神經遺傳病進行了分子遺傳學的研究,檢測了相關的致病基因并鑒定了突變類型。相關致病基因的鑒定和分離,為揭示上述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奠定了基礎。同時,還為兩家系下一步的遺傳咨詢及產前診斷提供了保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患兒出生,達到提高人口素質的目的。
   第一部分—X連鎖腓骨肌萎縮癥家系致病基因的突變分析
   腓骨肌萎縮

6、癥(Charcot-Marie-Toothdisease,CMT)也被叫做遺傳性運動感覺周圍神經病(Hereditarymotorandsensoryneuropathies,HMSN),是一組遺傳異質性極高的周圍神經系統(tǒng)受累的神經遺傳病,其臨床表現呈緩慢進展地上、下肢遠端肌肉的進行性肌無力和萎縮,尤以雙下肢遠端的肌肉受累較重;足部肌肉萎縮可見爪形足、內翻馬蹄足、垂足等畸形;病情嚴重者可見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縮而呈現典型的“鶴腿”樣或

7、倒立的香檳酒瓶狀畸形,伴有肢體遠端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少數患者出現可逆性或持久性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累。該病的發(fā)病率為1/2500,遺傳方式可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AD)、常染色體隱性遺傳(AR)、X連鎖顯性遺傳(XD)或X連鎖隱性遺傳(XR)。患者發(fā)病較早,大多數患者在20歲以前發(fā)病。根據腓骨肌萎縮癥的病理和電生理特點,將其分為兩型:Ⅰ型(脫髓鞘型)和Ⅱ型(軸索型)。Ⅰ型(脫髓鞘型),即CMT1,病理改變以周圍神經脫髓鞘為

8、主,表現為節(jié)段性脫髓鞘和髓鞘再生、施旺細胞增生形成“洋蔥球”樣改變;神經傳導速度下降明顯,正中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edian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NCV)<38米/秒(m/s);Ⅱ型(軸索型),即CMT2,病理改變以周圍神經軸索變性為主;神經傳導速度正?;蛘呓咏!?8m/s。另有研究表明,部分CMT家系患者的MNCV在25-45m/s之間,稱之為中間型CMT(CMTDI)。
   CMT

9、lA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Charcot-Marie-Tooth病最為常見的類型,占CMT患者的40%-50%,PMP22是其致病基因。PMP22基因編碼一種髓鞘蛋白,該基因的重復突變是導致CMTlA最常見、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此外少數為點突變。X連鎖的Charcot-Marie-Tooth病(CMTX)在CMT患者中占到了10%-20%;其中,90%以上的CMTX,即CMTX1型,是由GJB1基因突變所致的。GJB1基因位于Xq13.1,

10、編碼一種32KD的間隙連接蛋白CONNEXIN32,組成間隙連接通道介導相鄰細胞間的離子、小分子營養(yǎng)物質交換及信號分子傳遞,該蛋白在周圍神經的施旺細胞和中樞神經的少突膠質細胞中均有表達。
   我們在山東省發(fā)現了一個含有5代的CMT家系,家系中共有12名成員有癥狀且均為男性,該家系無男傳男現象,女性攜帶者沒有癥狀,初步考慮該家系患者為CMTX型。我們對該家系進行了臨床分析、相關輔助檢查,并采集了14人的DNA樣本。隨后,我們利用

11、候選基因克隆的分析方法,首先對GJB1基因全部編碼序列進行了擴增及sanger測序,發(fā)現該家系的突變基因為GJB1基因,該基因的c.614A>G(p.Asn205Ser)突變國外已有報道但國內尚未見報道。該錯義突變使堿基發(fā)生轉換(c.614A>G)并導致第205位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變?yōu)榻z氨酸。生物信息學分析提示該突變造成了CX32蛋白功能異常。該突變的發(fā)現,使給該家系提供遺傳咨詢與產前診斷服務成為可能。
   第二部分—常染色體

12、顯性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家系致病基因的鑒定
   我們在山東威海地區(qū)發(fā)現了一個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的大家系。該家系共有四代,其中包括4名患者。家系中的患者具有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的典型癥狀,發(fā)病年齡均為45歲左右。該家系中男女均有發(fā)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家系中連續(xù)幾代均有發(fā)病患者,且存在無癥狀攜帶者。通過系譜分析,我們考慮該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家系的遺傳方式為最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經詳細的臨床調查,該遺傳性痙攣性截癱家系的臨

13、床特點總結如下:①患者均發(fā)病較晚(45歲左右);②病情進展緩慢;③臨床癥狀差異較大,同時家系中存在完全不表現癥狀的攜帶者(考慮可能是尚未達到發(fā)病年齡);④無遺傳早現現象;⑤主要表現為進行性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肌無力、步態(tài)不穩(wěn)和剪刀步態(tài);⑥頭部MRI、胸腰椎CT、肌電圖等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根據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的診斷標準,可以確診該家系為單純型遺傳性痙攣性截癱。
   在取得該家系樣本后,我們首先采用連鎖分析的方法,對已知的最常見的

14、一個單純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的致病基因—SPASTIN(SPAST)基因進行了分析。我們分別在該基因位點附近選擇緊密連鎖的2個微衛(wèi)星DNA多態(tài)位點—D2S2351、D2S2347,這兩個位點分別位于基因的上游0.2Mb和下游0.9Mb,通過對微衛(wèi)星DNA多態(tài)位點進行基因分型和計算LODscore值,排除或確定該基因為家系的致病基因。該家系在D2S2351位點不存在多態(tài)性;D2S2347位點與SPASTIN基因表現出一定的連鎖關

15、系,所計算的LOD值為2.635,提示該基因與表型呈現一定程度的共分離。
   隨后我們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及測序的方法對先證者進行了SPAST基因的檢測。結果發(fā)現先證者在該基因的第15外顯子內存在一個14bp的雜合缺失(c.1630-1643delTACTCAGGAAGTGA),該位點的堿基缺失導致移碼突變引起終止密碼子的提前出現,從而導致翻譯提前終止(p.tyr544p

16、rofsX28)。隨后,我們對家系其他成員進行測序,結果發(fā)現家系中所有已發(fā)病患者均攜帶該缺失突變,在家系中這一新突變與疾病表型共分離。另外我們還發(fā)現家系中的兩位年輕個體也攜帶該缺失突變但是并未表現出臨床癥狀。我們推測可能是由于尚未達到發(fā)病年齡因而沒有疾病表型。同時,我們也利用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的方法對家系中所有成員及50名正常對照的相應位點進行了分析,驗證了上述結果,也排除了該突變?yōu)橐欢鄳B(tài)位點的可能。我們又利用TA克隆技術進一步準

17、確分離并測序了含有該缺失突變的DNA片段,這也更有利的證實了以上的實驗結果。經查詢人類基因突變數據庫(HGMD),證實該突變?yōu)橐恍峦蛔儭?br>   該缺失突變(c.1630-1643delTACTCAGGAAGTGA)導致SPASTIN蛋白的翻譯提前終止(p.tyr544profsX28),因此,我們推測該家系的致病機制可能為單倍體劑量不足。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兩個與神經軸索變性和脫髓鞘相關的神經遺傳病家系的致病基因進

18、行了鑒定:GJB1基因的錯義突變c.614A>G(p.Asn205Ser)是腓骨肌萎縮癥家系的致病突變,該突變國外已有報道但是國內尚未見報道,為國內報道的新突變;一個新的SPAST基因的缺失突變(c.1630-1643delTACTCAGGAAGTGA)導致HSP家系成員致病,該缺失導致移碼突變,引起終止密碼子的提前出現,導致蛋白翻譯提前終止(p.tyr544profsX28),該突變國內外均未見報道。這些研究結果擴充了疾病的突變譜,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