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影像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冠狀動脈解剖,心肌由冠狀動脈供血,然后由冠狀靜脈回流至右心房。冠狀動脈起自升主動脈,位于主動脈瓣環(huán)上約7mm,相當于主動脈瓣游離緣水平發(fā)出。冠狀動脈開口可呈圓形、卵圓形或狹小裂縫。左冠狀動脈開口直接約5~7mm,右冠狀動脈開口約1.5~3mm。有時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和回旋支可分別開口于主動脈,右冠狀動脈開口可能闕如,或開口于左冠竇內。,,左冠狀動脈 (LMA)起自主動脈的左冠狀動脈竇,主干甚短,長約5~20mm,表面有少量脂肪組

2、織覆蓋,走行于主肺動脈后方和左心耳之間, 不易顯露。主干到達主肺動脈左側時分成兩個主支:沿室間溝向下者稱前降支;沿左房室溝到達左室后壁者稱回旋支。,,前降支 (LAD)前降支為左冠狀動脈的直接延續(xù),沿前室間溝下行至心尖部,多數經心尖切跡繞至膈面,達后室間溝下1/3。沿途發(fā)出多條主要分支。,,回旋支(LCX)回旋支起自左主干,開始沿左心耳內側,然后沿左房室溝向左,繞至心臟后面的左室膈面。約10%的成人回旋支到達后室間溝形成后降支,稱為

3、“左優(yōu)勢型”冠狀動脈分布。,,回旋支的主要分支有:1.竇房結支:約45%的回旋支發(fā)出竇房結支,走行于左心房頂,繞至上腔靜脈的右側供應竇房結。2.左心房支:供應左心房。3.左心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心底部分。4.鈍緣支(OM):可有數支,分布于左心室側緣。5.左心室后支:分布于左心室后壁近側緣。,,右冠狀動脈 (RCA)起自主動脈右冠狀動脈竇,起始段常被右心耳遮蓋,走行于右房室溝內,其前半段位于右心室前方,手術便于顯露,其

4、后端繞至心臟右后方達后室間溝,在心臟十字交叉處成90°轉向下,形成后降支并發(fā)出室間隔后動脈,供應室間隔后部血運。在右冠狀動脈走行過程中還發(fā)出竇房結支,右心室圓錐支、右房支、右心室支,邊緣支,房室結支等。,1. 竇房結支:供應竇房結。 2. 右圓錐支:分布于右室漏斗部3. 右心房支:分布到右心房。 4. 左心房支:分布到左心房后部。 5. 右心室前支:分布到右心室前部。 6. 銳緣支(AM):分布于右心室側緣。 7.

5、 右心室后支分布于右心室后部。 8. 左心室后支(后側支 PL): :分布于左心室后部。 9. 后室間隔支(后降支 PDA):分布于室間隔后部。,,,,,,,圖像重建模式,容積再現(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正常冠脈的CT影像,,,左、右冠狀動脈分布的范圍有些差異,根據冠狀動脈后降支的來源,可分為3種冠狀動脈類型。來源于右冠狀動脈者稱為“右優(yōu)勢型”,中國人約占65.7%。來源于回旋支者稱為左優(yōu)勢

6、型”,中國人約占5.6%。左、右冠狀動脈均有后降支者稱為“中間型”或“均衡型”,中國人約占28.7% 。,,,冠脈開口變異的觀察,,右冠起源于左側冠狀竇,,,左冠起源于右冠狀竇,,右冠開口于竇外,,,左冠開口于竇外,,心臟&冠脈整體效果圖,常 用 體 位,正位,下面觀,左側位,前面觀,頸部、下肢血管影像,MPR(multiplanar reformation ):多平面重建,從不同角度觀察血管。MIP(maximum int

7、ensity projection):最大密度投影,了解管壁鈣化及周圍解剖。VR(volume rendering):容積重建,立體感強。CPR(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曲面重建,顯示腔內情況。,頸動脈正常解剖(anatomy of carotid artery),,,起源:左側頸總動脈直接發(fā)自主動脈弓右側頸總動脈發(fā)自頭臂干走行:位于頸內靜脈的內側,沿食管、氣管和喉的外側走行,約在甲狀軟骨上緣水

8、平分為頸內&頸外動脈。分叉:分叉處有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頸動脈正常解剖,頸內動脈:經頸動脈管入顱中窩,在進顱內之前沒有分支。頸外動脈:先后發(fā)出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面動脈等。入顱前頸內、頸外動脈的關系:冠狀面重建:頸內動脈先走行于頸外動脈外側,于寰樞關節(jié)水平以后走行于頸外動脈內側。斜矢狀面重建:頸外動脈位于前面,頸內動脈位于后方。,椎動脈正常解剖(anatomy of vertebral artery),起源:起自鎖骨下

9、動脈的第一段(常為第1分支),沿前斜角肌內側向上穿經第6-1頸椎橫突孔,經枕骨大孔入顱,兩側合并為基底動脈。分段:第一段:起始到頸6橫突孔第二段:頸6-1橫突孔內第三段:經枕骨大孔段第四段:顱內段,起源:腹主動脈遠端約至L4椎體下緣分出左右髂總動脈。髂總動脈沿腰大肌內側下行,至骶髂關節(jié)處分為髂內、外動脈。分支:髂內動脈:是盆腔的動脈主干。髂外動脈:經腹股溝韌帶中點深面至股前部,移行為股動脈。,股部動脈正常解剖(anat

10、omy of femoral artery),股動脈:在股三角內下行,經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窩,移行為腘動脈。股深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下方2-5cm處起于股動脈,經股動脈后方向后內下方走行,沿途發(fā)出分支。腘動脈(popliteal):在腘窩深部下行,發(fā)出關節(jié)支和肌支,至腘肌下緣分為脛前動脈和脛腓干。,脛腓部動脈正常解剖(anatomy of tibial and peroneal artery),,,分段:脛前動脈:由腘動脈發(fā)

11、出后,穿小腿骨間膜至小腿前面,經外踝延伸為足背動脈脛腓干:為一短干,后分為脛后動脈及腓動脈,變異較多。脛后動脈:沿小腿后面淺、深屈肌之間下行,經內踝轉至足底,延伸為足底動脈。腓動脈:沿腓骨下行,分支營養(yǎng)鄰近諸肌。,顱內血管,腦動脈分段、分支與圖解,,頸內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分支篇,常規(guī)3D-VR重建,從不同角度顯示血管和骨結構的關系-照片必需的五張圖片,顯示及觀察內容: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水平段及Wi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