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高中日常教學實踐與高考改革之脫節(jié)——為何“寒門難出貴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1引 言 自 20 世紀末以來,我國高校已經(jīng)連續(xù)擴招了二十年。2018 年,我國高校在校生規(guī)模達到3833 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 48.1%。 [1]然而,高校擴招帶來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后果——普通大學文憑不斷貶值。因此,農村學生越來越需要考上一流大學,才能真正改變自身命運。但不少研究顯示,在低層次的高職高專類高校,大多數(shù)學生為農村青年[2][3];而在一流大學,農村新生的比例不高,甚至不及 20 世紀 90 年代的水平,也遠低

2、于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4][5][6][7]。在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時,農家子女難以升入一流大學這一現(xiàn)象被形象地概括為“寒門難出貴子”[8]。在主流話語體系中, “寒門難出貴子”要么是個無法扭轉的自然趨勢,要么是農村學校和家庭資源匱乏的必然結果。 [9][10][11]也有人將此歸咎于高校自主招生、不合理的高考加分政策或保送招生制度。 [12][13]我國當前的高考通常被視為一項公平至上的高校招生制度。一方面,它沿襲了

3、我國延續(xù)千余年的科舉選仕傳統(tǒng),打破了門閥或階級出身與個人能否中選的直接聯(lián)系;另一方面,在 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恢復高考以來,大量農家子女確實也通過高考升入了大學,并成長為社會的翹楚。 “寒門出貴子”這句俗語源自科舉年代,向來被視為高考公平的一個有力注腳,也激勵著一輩輩的農家子女挑燈苦讀。進入新世紀后,雖然我國高校的招生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但高考仍是絕大多數(shù)城鄉(xiāng)適齡青年升入高校的唯一途徑。實際上,自恢復高考以來,農村適齡青年基本沒有獲

4、得過平等的大學入學機會。 [14][15]雖然高考堅持了“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雖然我們堅信高考選拔人才不問家庭出身,但是很多治學嚴謹?shù)膶W者[16][17][18][19]也承認,寒門學子在歷年的高考中確實難有勝出的機會。換句話說,高考本身與“寒門難出貴子”現(xiàn)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可能因為我們對高考公平有著根深蒂固的信念,我們動輒懷疑新興的高校招生辦法助長了高校入學機會不平等[20][21],卻很少愿意正視高考同樣促成了農家子女的升

5、學困境[22]。本文圍繞備受關注的“寒門難出貴子”現(xiàn)象,借助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審視了當前的高考改革與學校教學。在實證研究中運用文化資本這個概念時,布迪厄[23][24]指向的往往是法國優(yōu)勢階層的家庭文化習慣或家庭文化教養(yǎng)。不過,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為什么法國優(yōu)勢階層的家庭文化教養(yǎng)能夠成為攸關學業(yè)成敗的關鍵因素?實際上,在有關文化資本的論述中,布迪厄[25][26]反復強調指出,法國的學校往往只傳授課本知識,但它的學業(yè)評估標

6、準卻總是貶低課本知識,而看重優(yōu)勢階層的家庭文化教養(yǎng)。相應地,本文避免了機械地使用文化資本這一概念,把著眼點放在了當前的高考擇優(yōu)錄取標準與高中學校教學之間的關系上。在本文中,我首先回顧了當前有關農村高中生升學困境的研究,接著闡釋了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并介紹了我的主要研究方法。在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我分別檢視了當前的高考擇優(yōu)錄取標準和面向農村高中生的學校教學,重點分析了學?,F(xiàn)行的“應試教育”如何背離了高考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在最后的結論當中,我指

7、出,要改變“寒門難出貴子”的現(xiàn)狀,農村高中應當追隨高考改革的腳步,探索真正有效的“應試教育”模式。02文獻背景與理論基礎 體化的文化資本,即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文化教養(yǎng)。 [44][45]實際上,眾多西方學者在研究階層或種族教育不平等問題時,不約而同地注意到了身體化的文化資本[46](除非另有說明,后文中的文化資本特指為身體化的文化資本)。不過,要恰當運用這一概念并非易事。布迪厄一再指出,大家經(jīng)常機械地運用文化資本,把它簡單等同為讀書、看電影

8、、聽音樂會、逛戲院等,這不僅沒有抓住文化資本能與學業(yè)成績建立聯(lián)系的關鍵,也忽視了文化資本在不同時空下的表現(xiàn)形式差異。 [47]為了避免這一問題,本文接下來將著力找出,布迪厄在實證研究當中如何具體而又富有洞察力地使用了文化資本這一概念。布迪厄認為,文化一詞通常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知識,即文化的內容;二是獲取和掌握知識的方式,即個體與知識之間是嫻熟的、靈活的還是生硬的、僵化的關系。 [48][49]布迪厄發(fā)現(xiàn),學校老師在衡量和評估學生時

9、,往往更為看重文化的第二層含義。拉魯(Lareau)等人[50]注意到,雖然布迪厄在實際運用文化資本時顯得有些模糊,但他向來強調的是,學校的學業(yè)評估標準與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文化教養(yǎng)之間存在密切的親緣關系[51]。布迪厄發(fā)現(xiàn),在20 世紀中后期,法國學校的老師反對學生死學課本知識,輕視只懂課本知識的書呆子;他們希望學生既博學多才又能夠隨機應變。 [52]實際上,法國當時的學業(yè)評估標準看重的是,在學習課本知識之外,學生還有沒有其他一些靈活的方式

10、來獲取通用知識。在此基礎上,布迪厄一針見血地指出,法國的學校當時推崇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文化教養(yǎng),因為這種文化教養(yǎng)不僅拓展了資產(chǎn)階級子女的課外知識,而且確保了他們能夠靈活掌握和運用課本知識。由此可見,在提出和使用文化資本的概念時,布迪厄重在審視學校貌似中立的學業(yè)評估標準,揭示出這一評估標準對特定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偏好。而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當中,學業(yè)評估標準所偏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也有所差異,文化資本概念的具體內涵也必然有所變化。 [53]布迪厄通常把

11、家庭視為文化資本的首要來源。 [54][55]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布迪厄刻意貶低學校對于弱勢階層學生的作用。實際上,布迪厄強烈希望,對于弱勢階層的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學校能夠成為文化資本的重要補充來源。 [56][57]可是,他無奈地看到,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文化教養(yǎng)之所以能成為文化資本,正是因為學校老師一方面貶低死學課本知識,另一方面又只傳授課本知識[58],拒絕彌補工薪階層的學生在家庭文化教養(yǎng)方面的缺憾。在描述現(xiàn)實中的學校作用時,布迪厄堅守著

12、一個抱負:找出得當?shù)姆椒ǎ褜W校改造為文化資本的補充來源,使弱勢階層的學生也能在學業(yè)上出人頭地[59]。長期以來,學校教育被公認為推動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力量。通過創(chuàng)制文化資本這個概念,布迪厄揭示了學校教育如何隱秘而有效地保障了資產(chǎn)階級的子女能夠順利繼承父輩的優(yōu)勢地位。與布迪厄提出文化資本理論的初衷相似,本文旨在破解一個顯而易見的悖論。一方面,高考和學校教育被視為寒門子女有機會出人頭地的保障機制;另一方面,恰恰是在高考和學校教育的共同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