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各個時期歷史特征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征一、先秦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時期:先秦時期((前 2070年—前 221 年))㈠夏商周時期(公元前 2070 年—公元前 771 年)1、政治上: 奴隸社會的形成、發(fā)展、鼎盛,夏朝實行王位世襲制;西周確立分封制、奴隸社會強盛。,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機構、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銅器制造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

2、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㈡、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 770~前 221 年)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總特征】 1.政治:諸侯爭霸,實現局部統(tǒng)一;分封制逐漸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經濟:鐵器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zhàn)爭,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局面;文學藝術,百花競艷?!揪唧w史實】 【具體史實】1.政治: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社會

3、大變革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諸侯割據爭霸,分封制破壞;諸侯各國紛紛變法,商鞅變法建立縣制,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步形成。2.經濟:農業(yè):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得到顯著的發(fā)展,封建經濟形成和初步發(fā)展;男耕女織的農耕經濟(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點。商鞅變法確立重農抑商政策,獎耕織。3、文化:(1)思想百家爭鳴,以儒、墨、道、法為代表諸子百家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法家思想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

4、成為各國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2)教育打破學在官府局面,私學興起,學在民間;二、秦漢時期:(公元前 221~220 年)封建社會的統(tǒng)一和初步發(fā)展的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時期)【總特征】:政治:國家統(tǒng)一,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fā)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奠定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同西域各族發(fā)生密切交流。(絲綢之路的開通)1.經濟:發(fā)明曲轅犁、灌溉工具筒車,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手工業(yè):制瓷業(yè)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tǒng),唐三彩,

5、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并遠銷歐洲。絲織業(yè)技術精湛。2.文化:科技:隋唐時期的雕版印刷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雕版印刷 868 年《金剛經》、火藥發(fā)明、應用于軍事;文藝:進入黃金時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fā)展繁榮的豐碑。音樂舞蹈:民間音樂進入宮廷,稱燕樂,反映民族融合;宮廷舞規(guī)模宏大,吸收各族風格;五、宋元時期(960~1368 年):(經濟重心南移)【具體史實】1.政治上: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北宋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和武

6、將爭權的問題,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西藏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經濟上:農業(yè):引進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廣、種植區(qū)域擴大,蘇湖熟、天下足,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手工業(yè):出現了新興的棉織業(yè),棉花種植推廣,宋朝時,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出現了五大名窯,景德鎮(zhèn)著名瓷都。商業(yè):城市經濟發(fā)展,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現曉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監(jiān)視,經濟功能增強,商品種類增多;貨幣——四川地區(qū)出現世界最早紙幣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