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主動脈夾層是一種災難性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基于人群的研究顯示,急性主動脈夾層的發(fā)病率為每10萬人2-2.5例,在美國相當于每年6000-10000例患者。主動脈夾層病情兇險,40%患者立即死亡,此后每小時有1%的患者死亡。手術期間或術后短期內有5%-20%患者死亡。而且術后5年僅50%-70%患者存活。雖然夾層的發(fā)生與很多因素相關,但是自發(fā)性主動脈夾層的病因仍不清楚。
目前主動脈夾層的發(fā)病機制仍未被完全闡明,但可能相關的一些誘
2、發(fā)因素,包括遺傳性的主動脈中層發(fā)育異常情況,如馬凡氏綜合征(Marfan's syndromes)、埃-當綜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s)、Loeys-Dietz綜合征、先天性卵巢發(fā)育不全(Turner綜合征)等;主動脈管壁應力增高的情況,如高血壓、嗜鉻細胞瘤、外傷、使用可卡因等;炎癥性血管疾病,如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白塞氏動脈炎等;其他因素還包括妊娠、多囊腎、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等。高血壓是
3、目前明確及醫(yī)學界公認的主動脈夾層的危險因素,但其他因素仍然未被完全闡明。
國內外許多研究都試圖探索主動脈夾層的發(fā)病機制,尤其是在分子遺傳學方面,認為基因結構和表達的異常是主動脈夾層的發(fā)病基礎。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 acids,MicroRNA,miRNA),因其功能與正?;虮磉_及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相關聯(lián),最近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重視。miRNA是一類由大約22個核苷酸組成的非編碼的小RNA序
4、列,具有高度保守性[17]。其由具有發(fā)夾結構的約70-90個堿基大小的單鏈RNA前體經過Dicer酶加工后生成雙鏈RNA,雙鏈miRNA被引導進入沉默復合體中,一條成熟單鏈miRNA保留其中,另一條被降解。miRNA分子通過與mRNA3'端的非編碼區(qū)(untranslatedregions,UTR)的堿基互補配對結合,在轉錄后水平抑制mRNA的翻譯或降解靶標mRNA[18],從而調節(jié)基因的表達水平。本研究的前期研究結果發(fā)現,經過基因芯片
5、掃描分析,與正常人主動脈組織相比,主動脈夾層患者主動脈組織中部分miRNAs呈差異性表達。因此,本研究收集了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及正常志愿者的臨床資料及外周靜脈血標本,嘗試應用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術驗證miRNA-146在兩者之間的差異表達,并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納入各項指標,探討其與主動脈夾層疾病發(fā)生的相關風險,為
6、進一步研究主動脈夾層的發(fā)病機制及早期診斷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第一部分
在前期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擴大樣本量,收集主動脈夾層患者及正常志愿者的外周靜脈血標本,應用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術驗證miRNA-146在兩者之間的差異表達。
第二部分
將收集到的主動脈夾層患者及正常志愿
7、者的臨床資料,結合RT-PCR結果,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納入各項指標,探討其與主動脈夾層疾病發(fā)生的相關風險,為進一步研究主動脈夾層的發(fā)病機制及早期診斷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第一部分
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知情同意,收集2014年在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內科住院的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的外周靜脈血標本43例,并按照性別、年齡、是否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心血管病家族史
8、及肝功能與病例組匹配的原則,入選排除主動脈夾層、重大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及腫瘤的志愿者外周靜脈血標本36例作對照。所有研究對象均留取10ml血液標本,裝入EDTA管中,后放入-80℃冰箱保存。采用RT-PCR技術驗證夾層患者與對照組miRNA-146的含量,所有樣本的檢測基因表達量經U6 snRNA值調平,表示為相對表達量,采用2^-ΔΔCt法進行比較。采用SPSS13.0對驗證結果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表示,符
9、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2^-ΔΔCt值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認為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第二部分
所有入選者均在入院后分為病例組及對照組,編號后記錄性別、年齡、是否合并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是否有心血管病家族史及是否吸煙;行雙側頸動脈彩超及經胸心臟彩超檢測雙側頸動脈中膜厚度(LCCA-IMT、RCCA-IMT)、室間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按常規(guī)抽取靜脈血檢測研究對
10、象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清肌酐值(CREA)、血清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漿總蛋白(TP)、血漿白蛋白(ALB)、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尿酸(URIC)、血紅細胞計數(RBC)、血小板計數(PLT)、白細胞計數(WBC)、血紅蛋白濃度(HGB)、D-二聚體(D-DI)、國際標準化比
11、值(INR)等指標。采用前文的方法,檢測研究對象體內的miRNA-146水平。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資料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Pearson x2檢驗或葉氏連續(xù)性修正或Fisher精確檢驗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表示;非參數檢驗采用秩和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主動脈夾層發(fā)生的相關危險因素。檢驗水平以P<0.05認為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12、 結果:
第一部分
秩和檢驗結果顯示,病例組2^-ΔΔCt值平均秩和為50.53,對照組為27.42,使用Mann-Whitney U法算得Z值為-4.459,P值為0.000<0.05,即病例組miRNA-146的相對表達量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主動脈夾層患者的miRNA-146表達量顯著高于一般非患主動脈夾層人群。
第二部分
將可能與主動脈夾層發(fā)生相關的各獨立因素(高血壓病、吸煙史、ALB
13、、miRNA-146相對表達量2^-ΔΔCt值、D-二聚體)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以是否發(fā)生主動脈夾層作為因變量(發(fā)生夾層:Y=1,未發(fā)生夾層:Y=0),結果顯示,高血壓病是主動脈夾層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而血漿白蛋白水平是主動脈夾層發(fā)生的保護因素。
結論:
第一部分
通過RT-PCR技術驗證,與非主動脈夾層人群相比,患有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靜脈血中miRNA-1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治療策略研究.pdf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臨床分析及住院死亡危險因素探討.pdf
- 高血壓與國人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的關系 主動脈弓上三分支的相關形態(tài)因素與國人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的關系.pdf
- 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的腔內修復術
- Stanford A型急性主動脈夾層LncRNA-mRNA差異性表達分析.pdf
- 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術后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pdf
- Stanford A型急性主動脈夾層microRNA與mRNA共表達分析.pdf
- 主動脈夾層Stanford A型microRNA的表達及調控機制分析.pdf
- 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遠端破口的初步臨床研究.pdf
- 犬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模型的建立.pdf
- 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163例臨床回顧性研究.pdf
- 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形成中血流與管壁相關性的研究.pdf
- 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治療的臨床觀察.pdf
- 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遠端破口的初步臨床探討.pdf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圍手術期低氧血癥危險因素分析.pdf
- 覆膜支架隔絕術治療危重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
- 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手術回顧及中期隨訪.pdf
- 支架象鼻手術在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中的應用.pdf
- 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腔內修復術的臨床及實驗研究.pdf
- 主動脈夾層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