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心肌、骨骼肌細胞DNA含量變化與死亡時間的相關性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死亡時間(postmortem interval,PMI)是指從死亡發(fā)生到發(fā)現(xiàn)或檢查尸體時所經歷的時間,又稱死后間隔時間。死亡時間推斷一直是法醫(yī)工作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至今仍沒有找到簡便、易操作、準確性高的單一技術方法。死亡時間的準確推斷可以為刑事案件特別是重大命案的偵查,縮小偵察范圍,對確定兇犯和排除嫌疑人及后續(xù)審理工作等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部分他殺受害者在48小時內被發(fā)現(xiàn),能夠最大可能準確快速推斷死亡時間是破案的關鍵

2、所在。同時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各項法律法規(guī)的漸趨完善,死亡時間的科學推斷在財產繼承、保險及醫(yī)療糾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意義。 目前,在法醫(yī)實際工作中一般需要綜合尸體現(xiàn)象、超生反應、胃內容物、昆蟲演變、植物生長及環(huán)境氣候等因素分析推斷,然而由于受各種外界環(huán)境因素(溫度、濕度)的影響,其準確性往往不能令人滿意。 目前推斷死亡時間方式有多種。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法醫(yī)學家不停嘗試用各種檢測方法,從細胞、蛋白質甚至分子水平進行研究

3、,為推斷死亡時間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資料。近年來,隨著組織細胞DNA定量檢測技術的發(fā)展,運用細胞核DNA的變化來推斷死后時間也是國內外法醫(yī)病理學研究的熱點,有望成為一種新的方法。相對于其他尸體材料而言,細胞核DNA的變化很少受到外界條件改變的干擾,因而適用于死亡時間的推斷是許多法醫(yī)學者的共識。 1. 目的: DNA作為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其含量相當穩(wěn)定。在相同種屬不同個體的含量相同,不論雌性與雄性還是成年與幼年。隨著DNA檢

4、測技術(如DNA組織化學測定技術、流式細胞儀測定技術、計算機圖像分析技術、彗星電泳等)的提高。應用DNA測定技術推斷死亡時間成為一種很有希望的精確推斷PMI的方法。本研究選擇大鼠的心肌和骨骼肌作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下列問題: (1)分別測定大鼠心肌、骨骼肌細胞中DNA含量隨著死亡時間的變化,探討其相關性。 (2)分別觀察大鼠心肌、骨骼肌細胞核DNA含量的變化,探討與死亡時間之間的關系。 2.方法: 2.1

5、實驗動物分組與動物模型制作取成年健康SD雌性大鼠18只,體重約150g-200g左右(中山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隨機分為9組,每組2只。以死亡即刻取材兩只作為對照組;每個組內再分為心臟組,骨骼肌組。 2.2檢材提取與前期處理大鼠頸椎脫臼處死,尸體存放于22℃室溫下,每只大鼠均取心,骨骼肌相同位置取為檢材組織,分別在不同的時間段1 h,3 h,6 h,12 h,1 8 h,24 h,48 h,72 h取材。所有標本一部分組織塊剪

6、碎(約綠豆大小),用于抽提,DNA。另一部分標本(心臟最大切面,大腿內收肌)10﹪福爾馬林固定后,制作常規(guī)石蠟切片備用。 2.3 DNA降解的檢測(TdT法)用等體積飽和酚和氯仿抽提DNA。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吸光度,獲取DNA的濃度和所提取DNA的純度。在TdT反應體系中,采用DNA3’末端標記法(TdT法),將dUTP結合到DNA3’末端,檢測反應剩余的dUTP的量,即可推測機體死后不同時間內DNA的降解情況。應用SPSS 1

7、3.0 for windows統(tǒng)計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獨立樣本單因素方差分析;用兩組配對樣本均數t檢驗的方法分別進行組問和組內比較,顯著性檢驗水準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4形態(tài)學觀察對制作好的石蠟切片分別進行分別進行HE和改良的Feulgen法染色,對染色結果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染色變化作形態(tài)學觀察及圖像分析,應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3.結果: 3.1 HE和改良的Feulge

8、n法染色 3.1.1 HE染色 (1)對照組肌纖維排列整齊,細胞核呈深藍色,多為圓形或橢圓形,染色均勻,肌纖維及橫紋清晰可見。 (2)實驗組顯示在死后3h細胞形態(tài)無明顯變化。在死后6h均可見灶性的組織自溶現(xiàn)象,細胞輪廓逐漸變模糊,細胞問界限不明顯,細胞質透明,染色淡染,至死亡72h肌纖維排列疏松,部分肌纖維斷裂死,但仍可見肌纖維橫紋。隨著死亡時間的延長,細胞失去正常結構,部分細胞核溶解,殘存的細胞核著色逐漸變淡。

9、 3.1.2改良Feulgen染色 (1)對照組細胞核染色較深,呈深紫紅色,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一致,輪廓清晰,結構完整。 (2)實驗組死后3h細胞核DNA染色呈深紫紅色,細胞核形態(tài)較規(guī)則,大小較為一致,輪廓清晰。隨著死亡時間延長,細胞DNA著色逐漸由深紫紅色轉變?yōu)榈霞t色,核仁消失,細胞核邊緣逐漸模糊,界限不清,形態(tài)不規(guī)則。大部分的細胞核由圓形變?yōu)槟:狞c狀或片狀結構,48h單位面積內細胞核的數量逐漸減少,大

10、部分細胞核著色淺淡,可見核固縮及核碎裂,72h只能看見殘留的少量染色質碎片。 3.2 HE和改良的Feulgen法 染色圖像分析及統(tǒng)計學分析計算機圖像分析顯示隨著死亡時間的延長,心肌、骨骼肌組織的積分灰度級(IG)在各個死亡時間點依次呈下降趨勢(P<0.05)。心肌組圖像平均灰度級(AG)呈緩和的上升趨勢(P>0.05)。而骨骼肌組圖像平均灰度級(AG)呈較平緩的下降趨勢(P>0.05)。以死亡時間(PMI)為自變量(

11、x),分別以積分灰度級(IG)和平均灰度級(AG)為因變量(Y),作散點圖和一元回歸分析。 回歸方程如下: IG(心肌):y=33.406-0.001x(R<'2>=0.518 P<0.05) AG(心肌):y=0.149x-5.463 (R<'2>=0.012 P>0.05) IG(骨骼肌):y=26.835.0.001x (R<'2>=0.349 P<0.05) AG(骨骼肌):y=28.905-0.084x (R<'2>=

12、0.003 P>0.05)3.3 TdT法隨著機體PMI的延長,心肌和骨骼肌組織分別加入TdT酶DNA反應體系后,dUTP的吸光度數值逐漸減小,即DNA末端轉移反應后剩余的dUTP的量在減少(P<0.05)。根據實驗原理,可以推測出在反應中結合到DNA3'末端的dUTP的量逐漸增多,可以得出隨著PMI的延長,機體心肌、骨骼肌細胞DNA降解片段越來越多,從而證實了機體細胞DNA含量是隨著PMI的延長而逐漸減少。 4.結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