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譯學范式是翻譯研究共同體在特定時期內廣泛接受和遵守的翻譯概念系統(tǒng),是共同體成員的共同信仰和行動指南,并由此形成獨特的研究傳統(tǒng)、理論立場、學術目標、分析方法、術語體系等。譯學范式的演進與譯者主體性的構建緊密相關。本文將譯者主體性置入譯學范式演進的宏觀理論視野中,通過明晰范式演進的內在邏輯與深層機制,把握譯者主體性的構建軌跡、尋求譯者主體性的合理定位。
古典譯學時期,翻譯理論研究意識薄弱,未形成共同的研究范式,屬于翻譯研究的“
2、前科學”時期,譯者主體性基本上是一個含混的概念。西方譯學部分考察了古羅馬帝國、文藝復興以及18世紀之后等幾個重要歷史時期。就宗教作品翻譯而言,譯者最初在“上帝的感召”下亦步亦趨地追隨原作,民族語翻譯的興起使譯者擁有了適度變通的自由,譯者主體性整體上經歷了一個由弱變強的過程;就世俗文學作品翻譯而言,古羅馬時期的翻譯以譯者對原作的征服與占有為基調;中世紀時期的譯者基本上憑個人喜好從事翻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譯者的原作意識依然較為淡薄;18世
3、紀之后的西方譯學逐漸擺脫了輕視原作的傾向,注重再現原作中的異質文化成分,譯者的自由裁量空間相應受到壓縮。中國譯學部分以歷次翻譯高潮為主線,涵蓋了古代佛經翻譯、近代西學翻譯以及“五四”以來的翻譯活動。通過考察發(fā)現,譯者主體性在整體上并未受到過多壓制。譯者在翻譯選材、翻譯方式等方面體現出較為明顯的自主意識,通過翻譯實現了傳播思想、啟迪民智、改良文學等目的,成為民族文化構建的積極參與者。
語言學范式借鑒了包括結構主義語法、轉換生
4、成語法與系統(tǒng)語法在內的現代語言學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實現了研究的規(guī)范化與系統(tǒng)化,結束了古典譯學時期的朦朧和無序。然而,語言學范式過于關注語言形式與文本結構,追求研究的科學化與形式化,譯者主體性消解于形式和結構的分析之中。在描寫譯學與文化研究的沖擊下,語言學范式的解釋力日趨式微,后期不得不引入功能、認知、語用等以修正和置換原有規(guī)則體系。從哲學層面分析,科學主義觀照下的文本中心論構成了語言學范式的哲學基礎,也是造成譯者主體性消解的根本原因。
5、
作為文化學范式的先導,“翻譯研究學派”整體上擯棄了語言學范式規(guī)定性的、以原語為中心的研究取向,采取描寫性方法考察譯語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在發(fā)掘翻譯文化屬性的同時凸顯了譯者的重要作用。在文化研究思潮促動下,翻譯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生了向文化研究的轉向,翻譯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功能得到史無前例地高揚。作為“文化轉向”之后的兩個重要理論維度,女性主義譯論與后殖民主義譯論揭示出隱藏在翻譯中的不對稱權力關系,以及翻譯在文化身份認同與
6、建構中的重要作用。翻譯成為權力交鋒與身份宣示的場所,成為譯者及其所屬族群表達文化訴求、爭取話語權力、重塑文化身份的工具。文化學范式從整體上實現了從規(guī)定到描寫、從原語到譯語、從形式到功能、從文本到文化等一系列跨越,譯者的角色及作用也因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但文化學范式過于注重翻譯的外部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翻譯的語言屬性與內部研究,模糊了文化研究與翻譯研究的界限。文化學范式所依據的后現代主義哲學在本質上是非理性和顛覆性的,缺乏建構性和
7、全局性的思考向度,意義的客觀性在差異性游戲中被放逐,無法從根本上保證理解與解釋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追根溯源,科學主義所關注的語言和邏輯,非理性主義推崇的人之意志、情感、本能等,后現代主義追求的個性與差異都無法合理定位主體性,都有其片面和偏激之處。在翻譯研究領域,從主客不分的古典譯學時期,到科學主義主導的語言學范式,再到后現代主義主導的文化學范式,翻譯活動的主客體關系在整體上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譯者在原語和譯語的夾縫中飄忽不定。
8、只有把翻譯從語言和意識的世界拉回到現實生活世界,在社會交往與社會實踐的理論視野中,才能確立理解與解釋的有效性尺度、合理定位譯者主體性。
尤爾根·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將主體間的交往與言語行為的有效性要求相關聯(lián),主張主體間以語言為媒介、以社會規(guī)范為準則、通過自由平等的對話或商談達成相互理解與意見一致,重建融理論、實踐和審美理性于一體的交往合理性。本文以交往行動理論為依據,反思了語言學范式與文化學范式的偏頗之處,認為需同時關涉
9、事實性的客觀世界、規(guī)范性的社會世界和情感化的主觀世界三個維度,并滿足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三種言語有效性要求,才能夠合理描述與解釋譯者主體性。在此基礎上,論文嘗試確立“客觀—社會—主觀”三位一體的譯者主體性研究模式。
皮埃爾·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以關系主義方法論原則為出發(fā)點,力圖消解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主體與結構之間二元對立,將社會實踐視為場域、慣習、資本等相互作用的產物,深刻揭示了社會實踐的雙重構建性,為翻譯研究尤其是譯
10、者主體性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考維度。一方面,社會學視域下的翻譯成為受社會因素調節(jié)的實踐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聯(lián)通語言與文化這兩條研究路徑、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研究模式。另一方面,把譯者作為社會化的個體,將慣習、場域(常規(guī))、資本進行結合研究,有助于全面描述譯者的翻譯實踐、合理定位譯者主體性。本文反思了語言學范式的客觀主義以及文化學范式的主觀主義研究傾向,并基于場域、慣習、資本等三個概念工具勾勒出了社會學視域下譯者主體性的研究路徑。結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不同范式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pdf
- 倫理視域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pdf
- 權力話語視域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pdf
- 翻譯文學視域下的譯者主體性.pdf
- 接受美學視域下葛譯紅高粱家族之譯者主體性研究
- 闡釋學視域下吶喊英譯本譯者主體性初探
- 闡釋學視閾下譯者主體性研究.pdf
- 接受美學視域下葛譯《紅高粱家族》之譯者主體性研究_4324.pdf
- 譯者主體性視角:張愛玲自譯金鎖記研究
- 從視域融合角度論譯者主體性
- 譯者主體性.pdf
- 譯者主體性的表現和制約因素——譯者主體性的案例研究.pdf
- 哲學闡釋學視角下譯者的主體性研究.pdf
- 譯者主體性視域下的王爾德童話中譯本對比研究.pdf
- 試論譯者主體性.pdf
- 淺論譯者主體性.pdf
- 副文本視角下霍譯紅樓夢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 從譯語文化視角論譯者的主體性.pdf
- 試論譯者的主體性.pdf
- 闡釋學視角的譯者主體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