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總結文獻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證的證候特點,評價補腎清肝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證的臨床療效。
方法:文獻研究通過對近十年來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證的相關期刊文獻進行較全面的統(tǒng)計分析和總結,分析了文獻中肝腎陰虛證辨證標準的證候特點及用藥規(guī)律。臨床研究以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證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辨證用藥(補腎清肝方)組30例和辨病專方對照組30例,4周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證候、血生化指標(ALT
2、、AST、TBIL)、免疫學指標、病毒學指標等的改善情況。
結果:總結文獻得出,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證的證候特點以脅肋隱痛、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失眠多夢、舌質紅、頭暈目眩、咽干口燥、苔少或無、兩目干澀為多見。用藥以生地、枸杞、當歸、沙參、白芍為多見,其次為何首烏、麥冬、丹參、女貞子、川楝子、丹皮、山萸肉、旱蓮草、蛇舌草、茯苓,再次為山藥、虎杖、郁金、熟地、五味子、甘草、赤芍、敗醬草、柴胡、黃芪、黃精。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
3、周時試驗組總有效率83.33%,對照組為56.67%,總療效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試驗組和對照組經(jīng)治療后證候的消失與改善均十分明顯(P<0.01)。試驗組在改善ALT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改善AST、TBIL、免疫指標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試驗組在HBV-DNA轉陰率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P>0.05,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兩組HBeAg轉陰率、HBeAg/HBeAb轉換率均為0。試驗
4、組抗病毒總應答率為76.67%,而對照組總應答率為53.33%。兩組總應答率比較,P<0.05,試驗組抗病毒總應答率優(yōu)于對照組。
結論:文獻研究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證文獻中的的證候特點與陰虛內熱的病機特點相符合,與1991年12月天津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醫(yī)辨證標準(試行)》及2004年5月湖北宜昌擬定的《病毒性肝炎中醫(yī)辨證標準》中的肝腎陰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均有所差別。文獻中肝腎陰虛證用藥以滋補肝腎之陰為主,清熱解毒為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補腎生髓成肝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證的臨床觀察.pdf
- 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型的理法方藥研究.pdf
- 補腎清肝方聯(lián)合替比夫定治療肝腎陰虛證慢性乙型肝炎療效觀察.pdf
- 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證型分布規(guī)律研究.pdf
- 基于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tǒng)的慢性乙型肝炎證治規(guī)律研究.pdf
- 烏杞乙肝顆粒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腎陰虛型)的臨床研究.pdf
-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證證候漂變的證素特點.pdf
-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證特征的初步研究.pdf
- 滋陰柔肝顆粒治療肝腎陰虛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臨床觀察.pdf
-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證候規(guī)律研究.pdf
- 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證辨證客觀化研究.pdf
- 乙肝散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證的臨床研究.pdf
- 慢性乙型肝炎證候分布特征研究.pdf
- 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與中醫(yī)證型的關系研究.pdf
- 茵蘭益肝顆粒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脾濕熱證)的臨床研究.pdf
- 隱證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特點及其隱證機制研究.pdf
- 慢性乙型肝炎主要證候生命質量評價研究.pdf
- 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藥辨治規(guī)律探討.pdf
- 溫病陰虛證的本質及證治規(guī)律研究.pdf
- 護肝滴丸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兼肝膽濕熱證的臨床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