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視眼白內障手術后的臨床觀察及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
   目的:觀察高度近視眼黃斑劈裂的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的形態(tài)學特征,分析其發(fā)生的相關危險因素。
   方法:回顧性分析268例(369眼)屈光度≥-6.00D的高度近視眼患者繼發(fā)視網膜劈裂癥(RS)的OCT表現(xiàn)以及與眼軸長度、屈光度、后鞏膜葡萄腫、后極部脈絡膜視網膜萎縮變性等因素的相互關系。
   結果: OCT顯示68例(93眼)存在RS;其中78眼為外層劈裂,14眼為混合性劈裂,1眼為內層劈

2、裂。所有存在劈裂眼中,2眼劈裂遠離黃斑區(qū),91眼位于黃斑區(qū),累及一至四個象限不等,其中53眼為中心凹劈裂,38眼為旁中心凹劈裂,中心凹劈裂的形態(tài)多樣,并伴有視網膜前膜或玻璃體牽引、局限性視網膜脫離、黃斑板層裂孔等改變。所有高度近視眼患者中,RS眼與未發(fā)生RS眼的眼軸長度、屈光度、后鞏膜葡萄腫、玻璃體牽引或視網膜前膜以及后極部脈絡膜視網膜萎縮變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Logistic回歸結果示:超長眼軸(≥29mm)

3、是RS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屈光度并不是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后鞏膜葡萄腫、玻璃體牽引或視網膜前膜以及后極部脈絡膜視網膜萎縮變性均是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0.002,0.073,0.027,0.003,0.011)。
   結論: OCT能明確RS發(fā)生的部位,清晰地顯示RS的形態(tài)特征,RS多發(fā)生在黃斑中心凹,可累及整個黃斑區(qū),以外層劈裂多見。RS的發(fā)生與超長眼軸、后鞏膜葡萄腫、玻璃體視網膜牽引以及后極部脈絡膜視網膜萎縮變性等因素有關。

4、r>   第二部分
   目的:觀察高度近視眼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黃斑區(qū)視網膜的變化及術后視力恢復情況。
   方法:將105 例(150 只眼)白內障患者分為高度近視眼白內障組(觀察組)56 例(80 只眼)及非高度近視眼白內障組(對照組)49 例(70 只眼),分別行超聲乳化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術后1 周、1 個月及3 個月測得兩組最佳矯正視力(BCVA)及行OCT 檢查,測量黃斑中心凹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MFT)

5、及黃斑中心凹直徑6mm 范圍內的黃斑區(qū)容積(TMV),分別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術后1 周、1 個月以及3 個月,觀察組及對照組的BCVA 及TMV 分別與術前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MFT 術后3 個時間點分別與術前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及對照組中,高、低累積能量復合參數(shù)(AECP)組的MFT 術后3 個時間點分別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低AE

6、CP組的TMV 術后3 個時間點分別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FT 及TMV 術后3 個時間點與術前的差值變化在高、低AECP 組之間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高度近視眼白內障行超聲乳化術,術后復明效果較好,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無明顯變化,但黃斑區(qū)整體容積增加,超聲能量未發(fā)現(xiàn)對黃斑區(qū)視網膜有明顯影響。
   第三部分
   目的:應用OCT觀察合并RS的高度近

7、視眼白內障患者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前后的視網膜厚度變化及其對視力的影響。
   方法:回顧性系列病例研究。對25 例(35 只眼)合并RS 的高度近視眼白內障患者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lián)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術后1 周、1 個月及3 個月記錄BCVA 并行OCT 檢查,測量黃斑中心凹視網膜厚度(CFT)以及劈裂最顯著處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厚度(MNT)。根據(jù)術中AECP 大小將35 只眼分為高、低AECP 組;根據(jù)患者眼軸長度將35 只

8、眼分為≤28.0 mm 組、大于28.0mm 且小于等于30.0mm 組以及>30.0 mm 組。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Wilcoxon 秩和檢驗、直線相關分析以及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結果: 35 只RS 眼術后1 周、1 個月、 3 個月的BCVA 分別為(0.59±0.38)、(0.57±0.38)及(0.60±0.36),較術前均有所提高(F=31.15,P=0.000)。術后1 周、1 個月、

9、3 個月的CFT 分別為(256.80±199.88)μm、(274.37±246.87)μm 以及(268.60±238.41)μm,分別與術前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99,P=0.420);術后1周、1 個月、3 個月的 MNT 分別為(477.71±188.71)μm、(486.60±229.17)
   μm 以及(482.63±208.82)μm,分別與術前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26,P=0.85

10、7)。術后3 個時間點非中心凹劈裂眼BCVA 好于中心凹劈裂眼(Z=-0.580,P=0.048;Z=-2.147,P=0.030;Z=-2.099,P=0.034)。不伴有黃斑板層裂孔的中心凹劈裂眼術后3 個月BCVA 與其CFT 呈負相關(r=-0.667,P=0.018)。術后3 個時間點內,高、低AECP 組以及不同眼軸長度組之間術前術后視網膜厚度變化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Z= -0.314~1.290 , P=0.192~0

11、.741 ; F=0.15~0.62 ,P=0.545~0.859)。
   結論:合并RS 的高度近視眼白內障患者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聯(lián)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手術對劈裂的視網膜無明顯影響,術后能夠獲得良好的復明效果,其術后視力的恢復與劈裂發(fā)生的部位有關。
   第四部分
   目的:探討高度近視眼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后視網膜脫離(RD)的發(fā)生率及相關危險因素。
   方法:回顧性分析459 例(726 只

12、眼)高度近視眼白內障患者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后RD 的發(fā)生率及其與性別、年齡、眼軸長度、后鞏膜葡萄腫以及術后激光后囊膜切開情況的關系,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Fisher 確切概率檢驗以及Logistic 回歸分析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隨訪期平均(平均19.34±5.27)個月,726 只高度近視白內障患眼超聲乳化術后RD 的發(fā)生率為0.83%(6/726 只眼)。所有患者中,RD 脫離眼與未發(fā)生RD 眼

13、的性別、年齡、眼軸長度、后鞏膜葡萄腫及術后激光后囊膜切開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Logistic回歸結果示:男性、年齡(<65 歲)、超長眼軸(≥28mm)、后鞏膜葡萄腫及術后激光后囊膜切開均不是RD 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0.475,0.473,0.955,0.665,0.921)。
   結論:高度近視眼患者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后RD 的發(fā)生率為0.83%,男性、年齡<65 歲、超長眼軸、后鞏膜葡萄腫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