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腦積水是人類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在早期,人們幾乎采用了各種可能的方法探索腦積水的治療,而治療效果不盡人意。國內外于70年代普遍選用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腦積水,但存在分流管堵塞、分流過度或不足、分流管感染等并發(fā)癥。階梯性閥門分流管系統(tǒng)可根據病人術后病情和影像檢查調節(jié)顱內壓,避免了分流過度或分流不足所引起的某些并發(fā)癥,但是,作為一種體內的人工植入物,其固有的植入風險并沒有相應減低。20世紀80年代神經內鏡技術逐漸應用,三腦室底造瘺術成為梗阻性腦
2、積水的首選治療方法,然而其適應證較窄,并不能完全代替分流術。如何避免行分流術,能否將三腦室底造瘺術擴大它的適應范圍,甚至是交通性腦積水的治療,是外科醫(yī)師思考的重要問題。 DanGreitz等提出腦脊液循環(huán)的血流動力學模式和動脈搏動限制性腦積水的概念,認為交通性腦積水是血管性疾病,限制性動脈搏動阻礙了腦脊液循環(huán)是交通性腦積水的主因,在三腦室底造瘺術中,因為打開了三腦室與鞍上池的交通,意味著開放了蛛網膜下腔,減低透腦套壓,最終恢復顱
3、內腦組織和血管的順應性,可達到治療腦積水的目的。腦脊液循環(huán)原理及腦積水的成因遠非簡單,在新的理論框架下,重新審視顱內蛛網膜和腦池的功能以及動脈搏動對腦脊液循環(huán)的影響,對腦積水的治療必將提出新的更加理性的策略。 第一部分:顱內蛛網膜和腦池的解剖觀察 目的: 既往對蛛網膜下腔和腦池的解剖研究已相當豐富,但主要從手術學角度去觀察,而從對腦脊液循環(huán)的影響來看,顱內蛛網膜和其內的動脈搏動無疑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蛛網膜及顱內
4、動脈搏動對腦積水的成因可能是重要的因素。本文擬觀察顱內蛛網膜及腦池的解剖結構,著重探討其和腦脊液循環(huán)、腦積水成因的可能關系。 方法: 采用顯微解剖技術解剖和觀察4例成人頭顱標本,分別解剖和觀察后顱凹、腳間池、鞍區(qū)蛛網膜等解剖結構。標本均為福爾馬林固定,肉眼觀察無顱腦病變或畸形,在手術顯微鏡下放大10倍解剖并拍照。 結果: 顱內蛛網膜根據位置可分為顱底蛛網膜、凸面蛛網膜和小梁蛛網膜3類,顱底蛛網膜和凸面蛛網
5、膜相連續(xù),覆蓋腦表面,小梁蛛網膜橫跨蛛網膜下腔,連結顱底或凸面蛛網膜與軟腦膜,將蛛網膜下腔分隔為相對獨立的池,并包裹、纏繞或附著于腦池內穿行的血管和神經。由于小梁蛛網膜的存在,腦脊液流經蛛網膜下腔不同部位時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相鄰腦池間經小梁蛛網膜的窗孔、或血管神經穿過該膜處的縫隙、或由于該膜不完整,可不同程度地相互交通,保證了腦脊液的順利循環(huán)。 結論: 顱內動脈走行腦池內,受蛛網膜的束縛和固定,顱內動脈的搏動必將引起腦
6、脊液的搏動,并將其動能傳遞給腦脊液,動脈近端的搏動壓大于遠端的搏動壓,引起相鄰腦池內腦脊液的壓力差,是引起腦脊液從一個腦池流向另一個腦池的動力因素,蛛網膜下池相對分隔的狀態(tài)是腦脊液循環(huán)的阻力因素。通過對蛛網膜和腦池的觀察,我們猜想,當感染、出血等引起蛛網膜的粘連、增厚或束帶形成時,或可引起動脈的搏動限制,或可致蛛網膜下池的直接阻塞,均可導致腦脊液循環(huán)障礙,通過對蛛網膜造瘺或松解蛛網膜形成的粘連或束帶,可能起到治療腦積水的作用。
7、第二部分:梗阻性腦積水行三腦室底造瘺術腦池顯像分析 目的: 放射性核素腦池造影的表現(xiàn)是基于腦脊液循環(huán)湍流模式上,在臨床上曾作為鑒別交通性腦積水和非交通性腦積水的金指標,但其在三腦室底造瘺術后的表現(xiàn)仍無臨床資料。通過三腦室底造瘺術后腦池顯像的分析,可以證實、或反證腦脊液循環(huán)湍流模式,為尋求腦積水的成因提供幫助。 方法: 15例梗阻性腦積水患者行神經內窺鏡下三腦室底造瘺術,術前術后行腦池顯像,比較其前后的差異
8、。放射性核素腦池顯像方法如常規(guī),取99TcmDTPA(37MBq),經第3/4腰椎間隙穿刺注入脊髓蛛網膜下腔,注藥后1、3、6、24h分別行前后位和左右側位顯像,均分別于術前3d,術后7d及3個月行腦池顯像檢查。 結果: 三腦室底造瘺術后1周及術后3個月再行放射性腦池顯像,13例在注藥后1h與術前無明顯差異,3、6h放射性藥物進入腦室,24h腦室內放射性藥物持續(xù)滯留,并且腦室周圍也有放射性藥物集聚。梗阻性腦積水患者在三腦
9、室底造瘺術后有放射性藥物返流入側腦室內,并且延遲清除,類似于交通性腦積水的腦池顯像表現(xiàn)。 結論: 梗阻性腦積水行三腦室底造瘺術后,腦脊液的流動存在“返轉”現(xiàn)象,類似于交通性腦積水的表現(xiàn)。腦池顯像結果不能應用腦脊液的湍流模式作出解釋,說明腦脊液的動力學改變較為復雜,腦脊液循環(huán)模式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完善。 第三部分:神經內鏡下三腦室底造瘺術應用于交通性腦積水15例報告 目的: 由于基礎研究的進展及神經放
10、射學上的發(fā)現(xiàn),人們對傳統(tǒng)腦脊液循環(huán)理論產生了懷疑,不斷提出腦脊液循環(huán)的新理論,對臨床研究腦積水成因及治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已有學者提出將三腦室底造瘺術應用于交通性腦積水的設想,有必要繼續(xù)深入探討這個設想并進行臨床驗證。 方法: 15例交通性腦積水病人均行神經內鏡下三腦室底造瘺術,術前術后行NPH評分,測Evans指數,腰穿測顱內壓并行腦池顯像觀察腦脊液動力學的改變。以常壓性腦積水(NPH)評分來評價病人的臨床癥狀和生活質
11、量,評價腦積水的3個主要癥狀,包括步態(tài)、認知力和括約肌功能(大小便功能),行頭顱磁共振檢查評價Evans指數,常規(guī)腰穿檢查測腦脊液壓力,同時行放射性核素腦池造影,分別于術前3天,術后1周、6個月檢查,觀察區(qū)包括基底池,左右側腦室,視交叉池,大腦半球間池。 結果: 患者術后NPH評分平均提高3.26±1.83,Evans指數平均減小0.11±0.09,顱內壓平均下降(66.3±65.8)mmH2O,均較術前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
12、學意義(行配對資料t檢驗,ICP術前對術后t=3.871,P=0.002,NPHS術前對術后t=-6.901,P=0.000,EI術前對術后t=4.923,P=0.000)。腦池顯像表明放射性示蹤跡在術后1-3h進入側腦室,術后6h開始離開側腦室,術后24h于大腦半球表面聚集。 結論: 初步結果顯示神經內鏡下三腦室底造瘺術可應用于交通性腦積水,造瘺后腦脊液從側腦室流出,并到達大腦半球表面吸收。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隨訪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神經內鏡下第三腦室底造瘺治療腦積水的臨床研究.pdf
- 神經內鏡三腦室底造瘺術治療梗阻性腦積水的臨床經驗
- 兒童腦積水三腦室底造瘺術后腦認知功能的研究.pdf
- 內窺鏡第三腦室底造瘺治療梗阻性腦積水的臨床觀察.pdf
- 神經內鏡第三腦室底造瘺術和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梗阻性腦積水的療效分析.pdf
- 三腦室造瘺術治療小于1歲小兒梗阻性腦積水的臨床觀察.pdf
- 神經內鏡下第三腦室底造瘺術治療17例梗阻性腦積水.pdf
- 神經內鏡三腦室造瘺治療阻塞性腦積水的臨床研究.pdf
- 神經內鏡三腦室底造瘺治療梗阻性腦積水的臨床經驗---新論文
- 第三腦室底造瘺術后瘺口區(qū)腦脊液動力學研究.pdf
- 腦室鏡造瘺術治療兒童腦積水及顱內蛛網膜囊腫預后因素分析.pdf
- 經神經內鏡第三腦室底部造瘺術治療梗阻性腦積水的圍手術期護理
- 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腦積水86例臨床分析.pdf
- 氣腹穿刺置管技術在VPS中的應用研究和三腦室底造瘺在兒童交通性腦積水治療中的應用研究.pdf
- 側腦室--腹腔分流術對外傷后腦積水治療效果的臨床研究.pdf
- 早期終板造瘺術預防前交通動脈瘤破裂后的慢性腦積水.pdf
- 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特發(fā)性正常壓力性腦積水臨床療效的研究.pdf
- 基于腦室分割的腦積水輔助診斷研究.pdf
- 正常人和腦積水的腦脊液MPI研究.pdf
- 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與外科胃造瘺術的對比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