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課件下載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山東理工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國際貿易》重點課程體系建設研究之三教學PPT,國 際 貿 易 理 論,第一章 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1-1 國際貿易及其分析一. 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    1.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qū))之間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這種交換活動因為發(fā)生在世界范圍內,所以又稱作世界貿易(World Trade)或全球貿易(Global Trade

2、)。國際貿易主要由各國或地區(qū)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它既包含有形商品(實物商品)的交換,又包含無形商品(勞務、技術等)的交換。,,2.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指一國和地區(qū)同別國和地區(qū)進行貨物和服務交換的活動 (這是從一個國家來看這種活動,即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活動) 3.海外貿易 4.出口(Export)和進口(Import) 出口是指將

3、本國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勞務)運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的貿易活動; 進口就是將外國商品(包括勞務)購買后輸入本國市場進行銷售的貿易活動。 另外,當外國商品進口以后未經加工制造又出口時,稱為復出口(Reexport);反之,本國商品出口后,在國外未經加工又重新輸入本國國內稱為復進口(Reimport)。,,二.國際貿易分類按移動方向 進口貿易(Import trade):是指一國從

4、國外市場購進外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國擁有的勞務)的貿易活動。 出口貿易(Export trade):是指一國把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國擁有的勞務)輸往國外市場銷售的對外貿易活動。 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是指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進行的商品買賣活動,實物運輸必須經過第三國國境,對第三國而言,就構成了該國的過境貿易。 按商品的存在形態(tài) 有形貿易(Tangible goods

5、):是指貿易雙方交易的商品是具體的、有形的實物商品,因為這些商品看得見,摸得著,故稱為有形貿易,有時也被稱為貨物貿易(Goods Trade)。,,無形貿易(Intangible goods ):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進行的沒有物質形態(tài)的商品的交易,在國與國的交換中,交換標的物不是有形的商品。一般包括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按貿易是否有第三者參加 直接貿易(Direct Trade):是商品直接從生產國銷往消費國,不通過第三國而

6、進行的貿易,即指進出口兩國直接達成的交易。 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則是指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商品買賣的行為(前面提到的過境貿易就 是間接貿易的一種方式)。 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又稱為中轉貿易,是區(qū)別于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直接貿易行為而言。,按國境和關境 總貿易(General trade):是指進出口以國境為標準,凡進入國境的商品一律列

7、為進口,離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為出口,前者稱為總進口,后者稱為總出口,總進口額加上總出口額就是一國的總對外貿易額,即:總貿易額=總進口額+總出口額,采用這種方法劃分的有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90多個國家或地區(qū),我國也屬于總貿易的統(tǒng)計方法。 專門貿易(Special trade):是指進出口以關境為標準, 進入一國關境的貨物就是本國的進口,離開一國關境的貨物就是本國的出口,前者稱為專門進口,后

8、者稱為專門出口, 專門進口額加上專門出口額是一國的專門貿易額。目前采用這種方法劃分的國家的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 (1974年修訂本)10大類商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飲料及煙類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動植物油脂及油脂,化學品及有關產品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 雜項制品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三.對外貿易額與對外貿易量

9、 1.對外貿易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 以貨幣表示的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出口額與進口額總和。是用貨幣表示的反映貿易規(guī)模的指標,是衡量對外貿易狀況的重要指標。  進口貿易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從國外進口貨 物的全部價值。 出口貿易總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向國外出口貨物的全部價值。 國際貨物貿易額(世界進口/出口總額):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進口/出口總額按同一種貨幣單位換算后加總。 

10、 2.對外貿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是指剔除價格變動因素以后,用不變價格表示貿易發(fā)展規(guī)模的一個指標。 ,思考問題,在雙邊貿易中,一方向另一方的出口值應該等于另一方從它進口的進口值,但雙方在統(tǒng)計時存在著偏差,產生原因?,四.貿易差額   貿易差額: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間的差額稱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  貿易順差(Favourable bal

11、ance of trade ):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又叫出超、盈余,以黑字、正數表示。  貿易逆差(Unfavourable balance of trade ):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又叫入超、虧損,以紅字、負數表示?! ≠Q易平衡:出口總額=進口總額  貿易差額狀況對一國的國際收支有重大的影響。,,五.貿易結構(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1.對外貿易結構 一國進出口貨

12、物與服務的組成情況2.國際貿易商品結構  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比例,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之比,通常以其在世界出口貿易額中所占的比重來表示。3.進出口商品結構  是指一國對外貿易中各商品組成部分在貿易總體中的地位、性質以及相互間的比例關系,,六. 市場結構(地理方向或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 1.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某國

13、對外貿易總值、出口值、進口值的地區(qū)分布和國別分布情況 2.國際貿易地理方向:是指世界各洲、各國(或地區(qū))參加國際商品流通的水平,即世界貿易額的國分布或洲別分布情況,它反映了各國或各洲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七.對外貿易依存度( 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定義:又稱對外貿易系數,是指一國對外貿易額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一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有

14、多大比例是通過國際市場實現的?! 》诸悾?出口依存度:一國出口額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 進口依存度:一國進口額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八.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簡稱TOT): 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之間的對比關系?;蛘哒f是指國際商品交換比例 計算方法: T = ( PX / PM ) ×100 其

15、中T表示該國某一時期的貿易條件;PX為該時期的出口價格指數;PM為該時期的進口價格指數,某國以1997年為基準年,其進出口價格指數均為100,若2001年出口價格上漲了6%,進口價格下降了2%,其貿易條件如何變化?  以1997年為基期,其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 出口價格指數=100+100×6%=106 進口價格指數=100-100×2%=98

16、 則TOT=(106÷98)×100=108.2 因為TOT=108.2>100,所以說明貿易條件有所改善,即:1997年1個商品出口換回1個外國商品,而2001年由于出口價格上升,進口價格下降,出口1個商品就可換回1.082個外國商品,說明比較1997年貿易條件有所好轉。 應該指出的是,這種貿易條件的改善或惡化是就進出口時期與基期比較而言的,因而這個指標是相對的。,§1-2 

17、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共同點 都是商品和服務的交換 運動過程相同(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交易過程大同小異經營的目的相同,不同點更困難更復雜風險大,更困難,語言法律 風俗 習慣貿易障礙: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市場調查交易接洽 技術困難多 貿易糾紛不易解決,更復雜,各國的貨幣與度量衡差別大商業(yè)習慣復雜海關制度及其他貿易法規(guī)的不同國際匯兌復雜貨物的運輸與保險,風險大,信用商業(yè)風險:貨

18、.單.時間匯率運輸價格政治政治局勢的變化:國有化,剝奪外來資本,兩伊戰(zhàn)爭合作不當或誤會,§1-3 國際貿易的產生與發(fā)展,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兩下基本條件: 1)有可供交換的剩余產品; 2)在各自為政的社會實體(國家)之間進行商品交換。因此,從根本上說,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是對外貿易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 原始社會初期,不存在跨越國界的國際貿易。     奴隸社會

19、時期的對外貿易隨著超越國界的交換活動頻繁發(fā)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但是,這個時期對外貿易只能是有限的。    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較之奴隸社會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無論是在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國際貿易只能是局部的、個別的、偶然的貿易活動,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應該是從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這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社會形態(tài)及特征所決定的。     資本主義社會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即資本主義生產

20、方式準備時期,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壟斷時期以及二戰(zhàn)結束后的新時期。  二戰(zhàn)后,國際貿易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特點: 1)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2)國際貿易中出現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平分天下的局面;3)國際貿易集團化趨勢更強 .,§1-4 對外貿易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經濟增長的發(fā)動機” 學說   30年代經濟學家羅伯特遜提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fā)動機”這一學說,50年代諾克斯補充和發(fā)展了這一命題。

21、該學說認為: 1.對外貿易的直接利益:各國按比較成本規(guī)律進行國貿,通過兩優(yōu)取其更優(yōu)、兩劣取其次劣的辦法進行專業(yè)化分工,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產量。并通過交換,各國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產的消費量。2.間接的動態(tài)利益:   隨著外貿的發(fā)展, 通過一系列的動態(tài)轉換過程,把經濟增長傳遞到國內各個經濟部門,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 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進一步補充了這一學說。60年代以后, 隨著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通過

22、出口導向型而成為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和地區(qū)以后, 這一學說再度流行。,一、對外貿易可以帶來靜態(tài)利益: 資源總量不變的條件下增加該國的經濟福利,1.從交換中可以獲得利益 即通過對外貿易活動可以獲得本國不能生產或國內生產成本太高的產品,使消費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滿足。2.從專業(yè)化分工中可以獲得利益 即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專門生產本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可以提高本國的資源利用效率。,二、對外貿易可以帶來動態(tài)利益:改善資

23、源利用環(huán)境,促進一國長期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改善,1.對外貿易促進產業(yè)結構的不斷高級化? 通過對外貿易,一國可以發(fā)現并圍繞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發(fā)展自己的產業(yè),產業(yè)結構隨著比較優(yōu)勢的變動不斷趨于高級化? 對外貿易可以為新興產業(yè)的建立提供市場條件? 對外貿易帶來的國際競爭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產業(yè)演進的效率,2.對外貿易可以促進技術進步,? 對外貿易是一國技術進步所需技術的主要供給渠道 ? 對外貿易具有重要的“技術外溢效應”(Te

24、chnology spillovers)和“邊干邊學效應”(Learning by doing) ? 對外貿易為技術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 3.對外貿易促進制度創(chuàng)新 ? 許多制度如專利保護制度等作為商品可以引進,從而節(jié)省制度創(chuàng)新成本 ? 對外貿易通過“外溢效應”和“學習效應”促進整個國家的制度創(chuàng)新 ? 對外貿易可以從需求方面拉動制度創(chuàng)新,第二章 國際貿易基本原理,§2-1 國際分工一.國際分工

25、的形成與發(fā)展 1.國際分工的含義: 世界上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它是社會分工發(fā)展到一定階段, 國民經濟內部分工超越國家界限發(fā)展的結果,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2. 國際分工發(fā)展的階段,1) 萌芽階段(16-18世紀中葉)   直到15世紀到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fā)現,國際分工才進入到萌芽時期。 2)初步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   國際分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以機器大工業(yè)生產為代表的資本主義

26、生產方式的確立正是國際分工初步形成的標志。 3)形成階段(19世紀中葉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   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是國際分工最終形成的階段。 4) 國際分工的深化階段(二次大戰(zhàn)以后)   從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國際分工進入到深化的階段。,3. 深化階段國際分工的主要特點,1)從工業(yè)部門分工上,各國間工業(yè)部門內部分工有逐步增強的趨勢。這種部門內

27、部的分工形式,有以下三種: 不同型號、規(guī)格產品的專業(yè)化分工。拖拉機 美:大功率輪:履帶式;英: 中型輪式;德:小型輪式;零配件和部件生產的專業(yè)化分工。波音747飛機10多個國家,1500個大企業(yè), 15000個中小企業(yè);工藝過程的專業(yè)化分工。,2)發(fā)達國與發(fā)展中國家或地區(qū)之間工業(yè)部門分工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高新類的復雜加工工業(yè)與簡單的加工工業(yè)的分工;資本技術密集型制成品生產與勞動密集型制成品生產的分工;資本技術密集型零部

28、件生產或工藝與勞動密集型零、部件生產或工藝之間的分工3)從分工類型上,從垂直型分工日益向水平型分工過渡:垂直型國際分工:即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之間的縱向分工,指出口原料、進口制成品和出口制成品、進口原料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形式。發(fā)達國家與大多數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的分工多為這種形式。它實際上是傳統(tǒng)的工業(yè)國與農礦業(yè)國之間的國際分工的延續(xù)。,水平型國際分工:即經濟發(fā)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國家之間的橫向分工,既有部門之間的分工,也有部門內部的分工

29、。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分工多為此種類型。 混合型國際分工:指和一部分國家之間的分工是垂直型,和另一部分國家之間的分工是水平型。一般來說,發(fā)達國家和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屬于這種類型,發(fā)達國家之間是水平型,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是垂直型。 4)從商品形式上, 國際分工從有形商品領域向服務業(yè)領域擴展,并出現了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趨勢如:發(fā)達國家以高技術、資本密集型服務參與國際分工;發(fā)展中國家以建筑工程承包、勞務輸出等勞動密集型服務參與

30、服務業(yè)國際分工。,二、國際貿易的成因,1.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代表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國際分工形 成和發(fā)展的決定因素 2.自然條件是國際分工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條件 3.國際生產關系決定國際分工的性質 4.上層建筑對國際分工有推進或阻礙兩方面的作用 三、國際貿易的作用 1.國際分工對促進各國經濟發(fā)展有積極作用 有利于調劑余缺,節(jié)約生產成本,促進經濟增長 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增強生產能力 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協(xié)調和按

31、比例發(fā)展,2.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發(fā)展的作用,國際分工的發(fā)展速度決定國際貿易發(fā)展速度國際分工發(fā)達與否影響國際貿易地區(qū)分布國際分工的發(fā)展水平制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國際分工的發(fā)展影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影響國際貿易利益分配國際分工的發(fā)展將不斷提高對外貿易依存度國際分工的發(fā)展影響對外貿易政策制定和對外貿易方式,,§2-2 國際貿易基本理論,一、重商主義學說 重商主義學說是15—17世紀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代

32、  表商業(yè)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思想,分為早期重商主義 和晚期重商主義。其根本觀點為金銀為社會的惟一財 富,主張國家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保持貿易中的順差。 1)早期重商主義(15世紀-----16世紀中期) 2)晚期重商主義(16世紀中期-----17世紀中期),二、古典學派的國際貿易理論,1. 絕對成本理論(Theory of obsolute Advantage) 絕對成本理論是由英

33、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國富論》)提出。該理論從生產的絕對成本的差別為出發(fā)點,認為各國應按照各自在絕對成本方面上的優(yōu)勢進行分工,生產并出口絕對成本低的商品,進口絕對成本高的商品,即“以己之所長,換己之所需”。  積極意義: 1)指出了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巨大意義 2)闡述了各國之間根據各自絕對優(yōu)勢進行分工,通過國際貿易可以獲得利益 局限性: 按照絕對成本理論,在

34、商品成本同樣低或同樣高的國家之間無法進行國際貿易,2. 比較成本學說(Comparative Cost Doctrine),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wèi)?李嘉圖(1772—1823)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一書中,提出了比較成本理論。  1)產生背景:在英國工業(yè)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貿易斗爭中  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2)中心內容: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雙方,不一

35、定     都要有某一商品的生產絕對成本低,只要各自生產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并進行交換,即每個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其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商品,通過國際貿易可以獲得比較利益。也就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積極意義:   ☆闡明了只有在自由貿易條件下才能獲得按比較成本進行分工和交換而帶來的利益  ☆指出了一個國家應按相對成本優(yōu)勢參與國際分工,即進行貿易的基礎是產品的相對成本  ☆部分解釋了先進國家和落后國家之間進行貿易的原因局限

36、性:   ☆影響對外貿易政策的因素不單單只是產品的相對成本 ☆未涉及貿易參與國的獲利大小和獲利范圍,3. 相互需求理論,相互需求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1806—1873)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該理論在大衛(wèi)?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的基礎上,回答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比例如何確定的問題。認為商品的國內交換比例是國際交換比例的基礎,而國際交換比例最終由兩國相互對商品的需求關系來決定。 4.保護幼稚工業(yè)論

37、保護幼稚工業(yè)論由德國經濟學家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中比較系統(tǒng)的提出,是最具代表性的貿易保護理論。,5.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狹義的要素稟賦理論:每個國家應根據本國的要素稟賦進行國際分工。即每個國家應生產并出口運用本國豐裕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而進口運用本國短缺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上述貿易的結果將緩和各地要素配置的不均衡,使要素價格趨于均等化廣

38、義的要素稟賦理論:狹義的要素稟賦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該理論主要用生產要素的差異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和流向,例: 生產要素價格和產品成本表,國別 單位價格(美元) 單位成本(美元) 土地 勞動 小麥 紡織品  美國 1.00 2.00 7.00 21.00   英國

39、4.00 1.00 21.00 14.00 美國出口小麥,進口紡織品: 使土地價格上漲, 使勞動價格下跌; 英國出口紡織品,進口小麥: 使土地價格下跌, 使勞動價格上漲。,積極意義: 1.在各國參加國際分工、專業(yè)化生產的依據上,H-O理論比李嘉圖理論更為深入和全面 2.正確指出了生產要素在各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3.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基石

40、 嚴重缺陷: 1.忽視了科學技術在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中的重要作用 2.H-O理論與當代國際貿易迅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不符,6.超保護貿易理論,超保護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凱恩斯(1883—1946),他生活的這個時期,資本主義已經發(fā)展到壟斷階段,正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該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各國壟斷資本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和資本主義世界三次經濟危機的爆發(fā)。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超保護貿易理論。 該理論認為,自

41、由放任的貿易理論和政策不適合現代社會,必須由政府直接干預經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擴大出口,限制進口,增加國內的有效需求,促進就業(yè),從而解決國內經濟危機。,7.二戰(zhàn)后的國際貿易理論,1)里昂惕夫反論(The Leontief Paradox)  按照H—O定理,一個國家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豐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商品。美國作為一個資本相對豐裕的國家,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但是,在20世紀

42、5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用統(tǒng)計數據分析美國的對外貿易,發(fā)現美國出口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這一節(jié)結論在理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成為一個難解的謎,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或“里昂惕夫反論。,2)勞動熟練說 (人類技能說),該學說主要是解釋里昂惕夫之謎 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由美國經濟學家基辛加以發(fā)展。里昂惕夫認為: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是其它國家工人的3倍。因此在勞動以效率單位衡量

43、的條件下,美國就成為勞動要素相對豐富,資本要素相對稀缺的國家?;裂芯拷Y論為:資本較豐富的國家傾向于出口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較缺乏的國家傾向于出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這種解釋違背了H-O理論中勞動同一性假定,也夸大了美國工人的勞動效率(有人已證明最多為1.2-1.25倍),3)人力資本說 由美國經濟學者凱南等人提出的。認為勞動是不同質的,表現為勞動效率的差異,高勞動效率和熟練勞動歸根到底是一種投資的結果,是資本支出的

44、產物。國際貿易商品生產所需的資本應包括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即人力資本。如果把熟練技術勞動的收入高出簡單勞動的部分算作資本并同有形資本相加,經過這樣處理之后,美國仍然是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 用對人力投資的差異來解釋美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符合赫-俄原理的學說。但困難在于難以具體衡量人力資本的真正價值,4)技術差距理論(技術間隔說),該理論由美國學者波斯納于1959年提出。后由格魯伯、弗農等人進一步論證。該理論認為,技術實際上是一種

45、生產要素,并且實際的科技水平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個國家的發(fā)展水平不一樣,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以使技術領先的國家具有技術上的比較優(yōu)勢,從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隨著技術被進口國的模仿,這種比較優(yōu)勢消失,由此引起的貿易也就結束了。人力資本是過去對教育和培訓進行投資的結果,而技術是過去對研究與發(fā)展進行投資的結果,因此技術可以作為一種資本或獨立的生產要素。這樣各國技術上的差距就使得技術資源相對豐裕的或者在技術發(fā)展中處于領先的國家,有可能享有生產和

46、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在某種意義上(將技術作為生產要素),技術差距論完全可以與H-O原理相銜接。,5)產品周期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提出并由威爾士等人加以發(fā)展。在技術差距說基礎上,將市場營銷學的產品生命周期引入國際貿易理論。認為許多新產品的生命周期經歷產品創(chuàng)新、產品成熟和產品標準化三個時期,從產品的要素密集性上看,產品在創(chuàng)新時期表現為技術密集型;在成熟時期表現為資本密集型;在標準化時期產品要素密集型將隨之改變。在產品生命周期

47、的各個時期,產品的特征、技術先進程度、價格都有所不同,因而各種不同類型國家在產品處于不同時期時所具有的比較利益不同,產品的出口國也隨之轉移。這種理論使得H-O靜態(tài)要素比例學說變成一種動態(tài)要素比例學說。,6)產業(yè)內貿易理論,該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等人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解釋產業(yè)內貿易的產生原因和規(guī)模。格魯貝爾等人研究共同市場成員國之間貿易量的增長時,發(fā)現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并不是按赫-俄原理進行,即工業(yè)制成品和初級產品之間的

48、貿易,而是產業(yè)內同類產品的相互交換。因而對產業(yè)內貿易進行研究,提出了產業(yè)內同類產品貿易增長特點和原因的理論產業(yè)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同一產業(yè)內的產品(同類產品)在兩國間相互進口和出口的貿易活動。即產業(yè)內部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活動。,?產業(yè)內貿易的特點 它與產業(yè)間貿易在貿易內容上是不同的 產業(yè)內貿易的產品流向具有雙向性 產業(yè)內貿易的產品具有多樣化特點 產業(yè)內貿易的產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在消費上能 相

49、互替代和在生產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產要素投入, 即同類產品是指具備上述兩個條件的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約因素,◆同類產品的異質性(產品差異)是產業(yè)內貿易的重要基礎。異質可以表現為產品的商標、牌號、款式、包裝、規(guī)格等方面的差異,也可以是信貸條件、交貨時間、售后服務和廣告宣傳等方面的差異◆規(guī)模經濟收益遞增是產業(yè)內貿易的重要原因。生產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國家之間能進行有效的國際分工和獲得貿易利益,其主要原

50、因是企業(yè)規(guī)模經濟的差異◆經濟發(fā)展水平是產業(yè)內貿易的重要制約因素。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了產業(yè)內異質產品的生產規(guī)模和內部分工發(fā)達與否,同時決定了消費者對異質產品的需求狀況,,7)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偏好相似理論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爾于1961年的《貿易的轉變》一書提出,該理論主要解釋的是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如何產生的問題。8)市場內部化理論 市場內部化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代表人物為英國的巴克萊、卡森和加拿大的拉格曼。該理論主要解

51、釋了跨國公司的投資、內部貿易等行為。 8.戰(zhàn)后有關貿易保護思想和理論 1)保護就業(yè)論 2)改善國際收支論 3)美國倡導的保護公平競爭論,§2-3 世界市場與國際貿易,一、含義   世界市場是指世界各國商品交換的市場領域,它既包括世界各國各自的國內市場,又包括世界各國之間的國際市場。 二、世界市場的類型  1.按參與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可分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發(fā)展中國家市場  2.按地區(qū)可分為:

52、歐洲市場、北美市場、亞洲市場、非洲市場和拉丁美洲市場等  3.按經濟集團分為:歐盟市場、東盟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區(qū)市場等    4.按有形商品的構成分為:工業(yè)制成品市場、辦制成品市場、初級產品市場  5.按無形商品的構成分為:技術市場、勞務市場等  6.按產品的生產要素特點分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資本密集型產品市場、技術密集型產品市場,三、世界市場的特點,1. 當今的世界市場是統(tǒng)一的、開放的和高速增長的市場

53、2. 世界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出現壟斷和區(qū)域一體化的趨勢3. 世界市場具有復雜性和風險性四、國際價格1.定義:國際價格也就是國際市場價格,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在世界市場上形成的市場價格。2.當代國際市場價格的種類 按照世界市場的不同市場領域和開放程度,國際市場價格可以分為“封閉市場價格”和“自由市場價格”兩大類 1) “封閉市場”價格 “封閉市場”價格,指買賣雙方在一定的特殊約束關系下形成的價格。世

54、界市場的供求一般不會對價格其實質性的影響,因此,這種價格就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變化幅度很小。國際貿易中的大部分產品的價格屬于這種價格。主要一般包括壟斷價格,轉移價格、國家壟斷價格、國家間的協(xié)定價格。,◆壟斷價格一般指在世界市場具有一定壟斷地位的跨國公  司,利用其經濟力量和市場控制力量所決定的價格。,◆轉移價格一般指跨國公司內部交易時所規(guī)定的價格,也 叫調撥價格 ◆國家壟斷價格一般指發(fā)達國家或區(qū)域經貿集團對商品實

55、 行的壟斷和干預價格,多出現在農產品價格方面。 ◆國家間的協(xié)定價格這種價格有主要出口國和主要進口國 之間簽訂的,比如,世界上關于錫、咖啡、糖小麥、可 可的主要進出口國之間的價格協(xié)定,主要維護價格的穩(wěn) 定和雙方的利益;也有主要出口國之家簽訂,比如,石 油的主要出口國OPEC之間的協(xié)定和主要通出口國之間的 協(xié)定,主要維護出口國的共同利益。 2) “自由市場”價格 自由市場”價格指在國際間

56、不受或較少受到國際壟斷力量的干 擾下,獨立經營的買方和賣方之間交易的價格。,五、國際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1.不等價交換  根據價值規(guī)律,國際貿易中的等價交換指商品按照國際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交換。相反,國際貿易中的不等價交換指不按國際價值量相等的交換。具體來說,指發(fā)達國家憑借政治軍事實力和壟斷地位,以高價向發(fā)展中國家銷售自己的產品(工業(yè)制成品),以低價購買發(fā)展中國家的產品(初級產品)。 2.不等價交換的衡量——

57、貿易條件 貿易條件只是衡量不等價交換的一個指標,并不是惟一指標。全面衡量不等價交換,還必須結合勞動生產率變化引起的商品價值的相對變化、壟斷組織的剝削、運費、保險費等因素來綜合考慮。,3.發(fā)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1) 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的觀點 ◆技術進步帶給發(fā)達國家好處 ◆制成品與初級產品有不同的市場結構 ◆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工會力量存在差別 2) 德國經濟學家辛格的觀點 辛格認為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

58、發(fā)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長期 惡化的原因在于不同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不同和發(fā)達國家 大量使用資源節(jié)約技術,六、國際貿易利益,1.國際貿易產生的利益 彌補產品不足,提高福利水平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社會的產出水平促進了國內產業(yè)的規(guī)模經濟和效率提高有利于引進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 2.國際貿易利益分配1)新古典學派的觀點 2)反對新古典學派理論的觀點 普雷維什的觀點薩米爾?阿明的觀點阿吉里?埃曼紐爾的觀點,第三章 對

59、外貿易政策與措施,§3-1 對外貿易政策一、對外貿易政策概述含義 對外貿易政策是各國在一定時期內,在進出口貿易活動中、為實現某一政策目標所制訂的準則和所采取的政策手段。它是一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包括對外貿易總政策、商品進出口政策及國別政策。目的?、偈袌瞿繕耍罕Wo本國的市場;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 ②產業(yè)目標:保護國內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本國產業(yè)結構的改善; ③資金目標:外貿活動應有助于為本國經濟建設積累資本

60、或資金; ④整體目標:維護本國對外政治經濟關系和利益。,構成,①總政策 對外貿易總政策是國家根據本國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制定出的一個指導 對外貿易發(fā)展的總原則,是一國從整個國民經濟出發(fā),在一個較長時 期內實行的政策。如是實行“保護貿易政策”,還是“自由貿易政策”②商品和服務開放政策 對外貿易商品政策是根據對外貿易總政策、經濟結構和國內市場狀  況,分別制定的有關商品進出口和服務開放的原則和規(guī)定。如根據WTO

61、的原則,限制各種違禁品的輸入就是一例。③關稅政策 對外貿易關稅政策是根據本國進出口貿易的需要,制定的對出入海關征 收關稅的政策。如為了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口和公平貿易的需要,對他國 進口的商品征收諸如進口關稅、反補貼稅、反傾銷稅等。 ④國別政策 對外貿易國別政策是根據對外貿易總政策,對外政治、經濟關系的需要 而制定的國別和地區(qū)政策。如過去西方國家制定的限制或禁止向社會主 義國家出口與軍事有關的科技產品就

62、是這種國別政策的體現。我國過去 首先發(fā)展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變化,尤  其是我們已經成功入世,我國的對外貿易國別政策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制定與執(zhí)行,◆對外貿易政策是一國經濟總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與修改任務是由國家立法機構承擔 ◆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主要是通過以下方式執(zhí)行: 首先,通過海關對進出口貿易進行管理。各國設置在對外開放口岸的海關,除對進出境的商品、運輸工具實

63、行監(jiān)管,稽征關稅和代征法定的其它稅費外,還承擔著查禁走私的艱巨任務?!∑浯?,國家設立各種機構,負責促進出口和監(jiān)管出口?!≡俅?,國家政府出面參與各種國際貿易、關稅等的國際機構與組織,進行國際貿易、關稅方面的協(xié)調和談判。,二、對外貿易政策的類型,(一)對外貿易政策的類型1.自由貿易政策: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貿易和服務貿易等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品和服務貿易等的各種特權和優(yōu)惠,使商品自由進出口,服務貿易自由經營,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

64、競爭。2.保護貿易政策:國家廣泛利用各種限制進口和控制經營領域與范圍的措施,保護本國產品和服務在本國市場上免受外國商品和服務等的競爭,并對本國出口商品和服務貿易給予優(yōu)待和補貼。,三、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1.重商主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15-18世紀) 為了促進資本的原始積累,西歐各國廣泛實行重商主義下的強制性的貿易保護政策,通過限制貨幣(貴重金屬)出口和擴大貿易順差的辦法擴大貨幣的積累,以英國實行得最為徹底。,2.自由貿易政策

65、(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18世紀后中葉19世紀)該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據統(tǒng)治地位,世界經濟進入了商品資本國際化的階段。這個時期對外貿易政策的基調是自由貿易。英國是帶頭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①自由貿易政策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②擴大國民真實收入。③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可進口廉價商品,減少國民消費開支。④自由貿易可以阻止壟斷,加強競爭,提高經濟效益。⑤自由貿易有利于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3.保護貿易政策(

66、19世紀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由于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一些經濟發(fā)展起步較晚的國家如美國和德國采取了保護貿易政策,保護本國幼稚工業(yè)。幼稚工業(yè):本國已有一定發(fā)展,但仍然無法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抗衡的工業(yè)。,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yè)理論,中心內涵:提高進口商品關稅,保護本國幼稚工業(yè) 具體內容: ①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是發(fā)展生產力。 ②對外貿易政策取決于該國該時期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李斯特把根據國民經濟完成程度,把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分為五個階段

67、: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yè)時期、農工業(yè)時期、農工商業(yè)時期。 ③主張國家通過關稅干預對外貿易。,李斯特保護幼稚工業(yè)理論的積極意義,它的保護對象以將來有前途的幼稚工業(yè)為限,對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認。或者說,李斯特主張以保護貿易為過渡時期,而以自由貿易為最后目的,其保護程度也是有限度的,不是無限的。李斯特的理論對經濟不發(fā)達國家是有重大參考價值,4.超保護貿易政策(資本主義壟斷時期19世紀90年代到二戰(zhàn)前),中心內容:限

68、制進口獎勵出口,保持貿易順差1)超保護貿易的特點①保護對象擴大了,不但保護幼稚工業(yè),且更多地保護國內高度發(fā)達或出現衰落的壟斷工業(yè)。 ②保護的目的變了,不再培養(yǎng)自由競爭能力,而是加強對國內外市場壟斷。 ③保護轉入進攻性,原貿保主義防御性限制進口;超保護主義對國內外市場,進行進攻性擴張。 ④保護的措施多樣化。不僅在關稅,還有各種各樣的獎出限入措施。,2)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根據,①凱恩斯主義的超保護貿易學說凱恩斯(1883-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