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寄住民族、寄住城堡與寄住政策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明清時期河西走廊的寄住民族、寄住城堡與寄住政策閆天靈邊疆民族及地方政權持續(xù)內遷寄住是明清西北邊疆史上的一大突出現象。明代關西八衛(wèi)除阿端、安定、曲先三衛(wèi)遭河套蒙古亦不刺部襲破,部眾被脅裹人青海外,其余哈密、沙州、赤斤蒙古、罕東、罕東左等五衛(wèi)都有過向河西走廊內遷寄住的歷史,其中哈密、赤斤蒙古、罕東、罕東左四衛(wèi)衛(wèi)制終結于河西走廊。[1]清代繼有土魯番十七城畏兀兒全族東遷肅州威虜堡和安西瓜州五堡。從時間跨度和內遷人數看,從明宣德十年1435開始

2、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結束,期間大的內遷就有10次,內遷人121累計逾25000人。為安置絡繹而來的寄住民族,寄住城堡在河西走廊上經久不衰,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中國歷史上,零散的邊疆民族人口內遷寄住屢見不鮮,但邊疆民族連同地方政權這樣長時間、高頻率地內遷寄住情況卻很少出現。這一空前漫長的內遷寄住期,深刻反映了自明代北疆內縮以來西北邊防的持續(xù)高壓態(tài)勢和中央王朝對其治邊政策的積極調整,是研究明清西北邊疆史的一個重要切人點。關于明清時期

3、關外民族內遷活動,前人在有關明清哈密、土魯番歷史和關西各衛(wèi)內遷與裕固族形成的論著中多有涉及,并有這方面的專題研究成果,但多是從民族遷移和政策得失的角度進行研究,大比重,如漢代大批南來的匈奴人、唐代大量東來的中亞粟特人和明初不斷內附的北元蒙古族等。這些民族人口都來源于當時的中央王朝直接管轄區(qū)以外,中央王朝安置的目的要么是將其變?yōu)橛谰眯詫倜駥τ趦雀饺丝?,要么就不進行專門安置對于域外各族客商,總之都不存在由中央政府出面先負責內遷后再安排返回的

4、問題。明代以前,元代高昌畏兀爾內遷是寄住民族現象的一個典型。為躲避海都、篤哇叛亂,高昌亦都護火赤哈兒之子紐林的斤率其部遷居河西走廊的永昌府今武威市治以北30里的永昌堡。[5]高昌畏兀爾亦都護是元朝中央政府下轄的一級民族地方政權,其東遷屬于國內遷移的性質,與域外來人不同。明代的關西八衛(wèi)都是明朝中央政府封官授勃管轄的地區(qū)。土魯番在清康熙末歸附后也變成中央政府管轄區(qū)。這類民族人口在內遷之前均已效忠于中央王朝。他們內遷避難有的系自行前來,有的由

5、中央政府安排部署,最后都由中央政府進行集中安置,目的在于幫助其度過眼前困難后重返故土,重新擔負起為朝廷守衛(wèi)邊疆的責任。第二,寄住者不單純是一批人,是人與政權的整體性內遷寄住,體現了中央王朝的治邊政策。這是寄住民族區(qū)別于一般性邊民內遷的一個重要條件。寄住民族原屬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羈縻政權,擔負有保衛(wèi)邊疆的軍政職能。中央王朝安排其內遷。并不是以此取消了這項職能,而是要繼續(xù)保有和最終還原這項職能。因此,寄住民族不同于一般意義的邊疆難民流動,它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