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節(jié) 淋巴結反應性病變,淋巴結是機體重要的免疫器官,是抗原、抗原提呈細胞和淋巴細胞反應的場所 ① 淋巴濾泡增生 ② 副皮質區(qū)增生 ③ 竇組織細胞增生 ④ 肉芽腫形成 ⑤ 急性化膿性炎,一、淋巴結反應性增生,淋巴結反應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 of the lymph node)病理改變肉眼:輕度腫大鏡下:淋巴濾泡增生(B細胞區(qū))
2、 副皮質區(qū)增生(T細胞區(qū)) 竇組織細胞增生,淋巴濾泡增生,二、淋巴結的特殊感染,各種特殊感染的特點: ① 由特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 如結核桿菌等 ② 一般多為肉芽腫性炎 ③ 經特染可找到病原微生物 ④ 需特殊藥物治療,,(一)淋巴結結核伴有干酪樣壞死的肉芽腫性炎(二)淋巴結真菌感染 曲菌(化膿性炎),新型隱球菌(肉芽腫性炎),造血系統(tǒng)腫瘤的特點:1、多為
3、惡性。2、呈多發(fā)趨勢,晚期累及整個淋巴造血系統(tǒng)。3、青少年多見,對放療敏感。,第二節(jié) 淋巴樣腫瘤,,,淋巴樣腫瘤指來源淋巴細胞及其前體細胞的惡性腫瘤,包括惡性淋巴瘤、淋巴細胞白血病,毛細胞白血病和漿細胞腫瘤等。 淋巴樣腫瘤可以看成是被阻斷在B細胞和T細胞分化過程中某一階段淋巴細胞的單克隆性增生所致。 發(fā)生部位:淋巴結、
4、骨髓、脾臟、胸腺和結外淋巴組織等處。,Lennert等提出的T和B細胞轉化理論(1975),淋巴樣腫瘤的分類,① 霍奇金淋巴瘤 ② 非霍奇金淋巴瘤 B細胞淋巴瘤 T細胞淋巴瘤 NK細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HL),特點: ①累及頸部淋巴結。 ②以兒童和青
5、年成人為主。 ③腫瘤細胞(R-S細胞)常較少,散布于反應性炎細胞之中;腫瘤細胞常為T細胞圍繞,形成玫瑰花環(huán)。 ④特殊的臨床表現(xiàn),包括全身癥狀如發(fā)熱。 ⑤擴散方式很經典。 ⑥大多數(shù)病例屬B淋巴細胞腫瘤。,病理變化 (1)病變部位
6、; ① 一般從頸部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開始,其次為腋下LN,縱隔LN,腹膜后LN,主動脈旁LN。相繼出現(xiàn)于縱隔、后腹膜、大動脈旁淋巴結。淋巴結的無痛性,進行性腫大是首發(fā)癥狀。 ② 多為單發(fā)性、晚期擴散至肝、脾、骨髓、消化道。,,(2)肉眼:淋巴結腫大,直徑達2-3cm,切面魚肉狀or橡膠狀,可見小壞死灶(黃白色)。
7、160; 早期:有活動性,互相無融合。 晚期:無活動性,巨大腫大淋巴結融合成大的包塊,不易推動 。,霍奇金淋巴瘤,(3)組織學 ① 組織結構異型性:淋巴結結構完全破壞(副皮質區(qū) → 整個淋巴結)
8、60; 多種炎細胞浸潤的背景 + 特征性的腫瘤細胞。不同程度的壞死,纖維化,以淋巴細胞為主的浸潤。,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② 腫瘤細胞 a.Reed-sternberg細胞(R-S細胞):具有診斷意義的細胞,多核瘤巨細胞,直徑20-50μm,細胞圓形或多邊形,細胞漿嗜酸性或嗜堿性。
9、0; 細胞核:圓形,雙核或多核,染色質濃縮。在核膜上,核膜增厚,水泡狀亮核。 核仁: 大、3-4μm,個別7μm,嗜酸性中位核仁。 鏡影細胞:具有左右對稱性雙核的R-S細胞,最有
10、診斷價值。,b.變型的R-S細胞: a)單核R-S細胞(霍奇金細胞):為大的單核瘤巨細胞,提示HL的可能。 b)陷窩細胞:細胞體積大,40-50μm,細胞核分葉狀并有復雜切跡,核仁不明顯,水腫性的細胞漿在常規(guī)制片過程中收縮,細胞周邊產生間隙 -“陷
11、窩”。 c)爆米花細胞:細胞核呈水泡狀增大,單核且多分葉狀 - 爆米花,核仁較典型R-S細胞小。 d)多形性或未分化的R-S細胞,瘤細胞體積大、不規(guī)則、多形性、核大、大核仁、核分裂像多見。,霍奇金淋巴瘤(鏡影細胞),霍奇金淋巴瘤(R-S細胞),霍
12、奇金淋巴瘤(陷窩細胞),組織學分型 1)結節(jié)性淋巴細胞為主型HL 淋巴結結構部分或全部受累,病灶結節(jié)狀分布。 背景-小淋巴細胞 散布-上皮樣細胞和爆米花細胞 免疫表型、基因重排-B細胞腫瘤 多見于男性,預后好,2)經典H
13、L ① 結節(jié)硬化型HL(NS):由膠原纖維帶分割為多個細胞性結節(jié),結節(jié)內部的細胞構成多樣,其它三型中出現(xiàn)的均可有。 雖然典型的R-S Cell少,但可見陷窩C,多見于年輕女性,預后較好。,結節(jié)硬化型HL,結節(jié)硬化型HL(陷窩細胞),②混合細胞型HL(MC) 病灶中彌漫性各種炎細胞的浸潤(LC、嗜酸粒C、組織C、纖維母C)可出現(xiàn)輕度
14、纖維化,壞死。 很易找到典型R-S等異型細胞,最多見,多見于男性,預后較好,由于病變播散常有全身癥狀。約占經典HL的20%~25%,可轉為淋巴C減少型HL。,混合細胞型HL鏡影細胞,③富于淋巴細胞的經典HL(LR): 以小淋巴C為主的,缺乏嗜酸性和嗜中性粒細胞的,呈結節(jié)性或彌漫性,R-S細胞(爆米花樣細胞)及異型細胞占全部細胞的1
15、0%。約占HL5%??赊D變?yōu)榛旌螩型。,富于淋巴細胞的經典HL(爆米花樣C),④ 淋巴細胞減少型HL(LD): 彌漫性纖維化,細胞成分尤其淋巴細胞明顯減少,R-S細胞及變型R-S細胞增多。 彌漫纖維化型:纖維↑、蛋白沉積、少數(shù)細胞壞死。
16、; 網狀細胞型(霍奇金肉瘤): 細胞豐富多形性R-S細胞+少量診斷性R-S細胞組成,壞死廣泛。多見于年長者,進展快,預后差。,淋巴細胞減少型HL,病理診斷 淋巴結活檢:R-S細胞、陷窩細胞 免疫組化:
17、 CD20—結節(jié)性淋巴細胞為主型HD(+) CD15—髓-單核細胞分化抗原 80%(+) CD30—活化淋巴細胞抗原 70%(+),臨床分期:,Ⅰ期:累及單一淋巴結(Ⅰ)或累及單一淋巴結外器官或組織(ⅠE)。Ⅱ期:累及橫膈一側2個或以上淋巴結(Ⅱ)或直接蔓延至相鄰結外器官或組織(ⅡE)。Ⅲ期:累及橫膈兩側淋巴結(Ⅲ),再累及脾(ⅢS),或相鄰的其他器官或組織(Ⅲ
18、 E),或兩者同時受累(ⅢES)。Ⅳ期:累及一個或多個結外器官或組織,出現(xiàn)多發(fā)性或播散性病灶,可有或無淋巴結受累。,三、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占淋巴瘤80-90% 淋巴結:占2/3 淋巴結外:占1/3(消化、呼吸道、皮膚、涎腺、甲狀腺、 中樞NS) NHL的病理學診斷:組織學分型和腫瘤細胞的免疫表型,Burkitt淋巴瘤 來源于濾泡中心富侵襲
19、性的B細胞,非洲地區(qū)性、散發(fā)性、HIV相關性,與EB病毒感染有關。 ① 病理特點:相對單一形態(tài)中等大小的淋巴樣細胞彌漫浸潤,其間散在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細胞。滿天星(Star Sky)現(xiàn)象。,② 免疫表型和細胞遺傳學: CD19、CD20、CD10、 t(8,14)、t(2,8)、 t(8,22)。 ③ 臨床:兒童、青年,頜骨、顱面骨、腹腔器官、中樞NS
20、,形成巨大包塊,高度惡性,生長最快。,第三節(jié) 髓樣腫瘤,來源于多能髓細胞樣干細胞的克隆性增生 主要有三大類: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慢性髓性增生性疾病 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一、 急性髓性白血病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 又稱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
21、NLL) 1)骨髓髓樣造血前身細胞單克隆↑, 分化成熟障礙—停止在母細胞階段,FAB分類根據(jù)白血病細胞的分化程度及主要細胞類型分為M0-M7八個類型 M0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未分化型 2%-3% M1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最少分化型 20% M2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成熟型 30%-40% M3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5%-10%
22、 M4 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15%-20% M5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10% M6 紅白血病 5% M7 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 1%,,2)病變 ① 骨髓內腫瘤細胞的彌漫性增生,全身各 器官廣泛浸潤,不形成腫塊 ② 周圍血中白細胞數(shù)量↑或↓,可見大量 原始細胞 ③
23、 腫瘤細胞在淋巴結副皮質區(qū)及竇內浸潤 ④ 脾內原始及幼稚細胞主要累及紅髓,在 脾竇內浸潤 ⑤ 腫瘤細胞沿肝竇在肝小葉內浸潤,急性髓性白血病,白血病是來源于造血干細胞的惡性腫瘤,在骨髓和外周血中可出現(xiàn)幼稚細胞;類白血病反應是由于各種原因刺激造血組織而產生的異常反應,表現(xiàn)為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明顯增多,并有幼稚細胞出現(xiàn),刺激因素消失后可恢復正常。,白血病和類白血病反應,臨床病例討論,病史摘要:患者男,21歲,農民。主訴:全
24、身乏力1月余,雙上肢麻木癱瘓3天?,F(xiàn)病史:入院前1月余,患者感身軟乏力,食欲減退,服藥后好轉。入院前半月感雙腿疼痛,以休息睡覺時為甚。在當?shù)蒯t(yī)院按照“風濕”治療無效。3天前雙下肢麻木強硬,伴腰痛、行走困難。1天前不能行走。既往史無特殊。體格檢查:體溫37-39℃,脈搏7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20/70mmHg。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良好。左胸第一、二肋間有一包塊,質硬,不活動。左胸上部叩診呈濁音,呼吸音正常,無干濕羅音。心臟檢
25、查未見異常。腹軟。左手握力下降。舌尖向左歪斜,腹壁反射消失。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Hb98g/L,WBC11×109/L,其中原始細胞0.29,早幼粒細胞0.04。骨髓涂片檢查示原始粒細胞0.65,早幼粒細胞0.12。腦脊液蛋白6.4/L,Cl203mmol/L,細胞總數(shù)8×106/L。入院后因感染和衰竭死亡。,,尸體解剖摘要:左側胸膜近第二肋處,有一個直徑約3cm圓形結節(jié),切開時切面呈綠色,一段時間后綠色消失。第二、
26、三、六肋骨處也有1-2cm大的綠色結節(jié)。右胸膜臟層和壁層廣泛粘連。雙肺充血水腫。主動脈內膜有少量黃色脂質沉著。肝腫大,重1650g。切面見右葉中心有一個綠色結節(jié)2cm大小。脾大,質軟,切面呈灰紅色。胃底有花斑狀出血。膀胱粘膜出血。硬腦膜上亦有數(shù)個黃豆至蠶豆大小之綠色結節(jié)。腦干及脊髓灶性軟化,有黃豆大之病灶。股骨干之骨髓呈灰紅色。,,鏡下:股骨干及胸骨骨髓內粒細胞增生,主要為原始粒細胞(原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肝竇內也可見原始粒細胞浸潤,
27、部分地區(qū)形成結節(jié)。脾臟紅髓內原始粒細胞浸潤。胸膜、硬腦膜上的綠色結節(jié)均為不成熟的粒細胞。腹膜后淋巴結、腦干、胸腰段脊髓的硬膜外,爽神,睪丸等處均可見原始粒細胞浸潤。腰脊髓前角神經細胞變性壞死。雙肺充血水腫,有灶性嗜中性粒細胞浸潤,肺泡壁內亦有原始粒細胞浸潤。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原始粒細胞為髓過氧化酶(myeloperoxidase)陽性反應。,討論:,1. 病人的診斷及診斷依據(jù)。2. 死亡原因。3. 胸膜、硬腦膜的腫瘤結節(jié)為什么呈綠色
28、?有何意義?4. 用病理發(fā)現(xiàn)解釋臨床表現(xiàn)。例如為何病人出現(xiàn)神經癥狀。,第九章一.名詞解釋:霍奇金淋巴瘤(何杰金氏病) R-S細胞(鏡影細胞)二.簡答題1.霍奇金淋巴瘤分幾型?哪型預后最差?,彌漫性非毒性甲狀腺腫,,單純性甲狀腺腫(simple goiter),是由于缺碘使甲狀腺素分泌不足,一般不伴甲狀腺功能亢進。又稱地方性甲狀腺腫(endemic goiter),也可為散發(fā)性。,甲狀腺的正常結構與功能,病理變化
29、60; 1. 增生期:又稱彌漫性增生性甲狀腺腫。 肉眼:甲狀腺彌漫性對稱性中度增大,一般不超過150g( 正常20g~40g),表面光滑,切面棕紅色,質較軟; 光鏡:濾泡上皮增生呈立方或低柱狀,伴小濾泡和小假乳頭形成,膠質較少,間質充血。甲狀腺功能無明顯改變。,2. 膠質貯積期:又稱彌漫性膠樣甲狀腺腫。&
30、#160; 肉眼:甲狀腺彌漫性對稱性顯著增大,有的可達500g以上,表面光滑,切面呈淡或棕褐色,半透明膠凍狀; 光鏡:部分上皮增生,可有小濾泡或假乳頭形成,大部分濾泡上皮扁平,濾泡腔擴大,腔內貯積大量膠質。,,Diffuse colloid goiter,Normal thyroid gland,3. 結節(jié)期:又稱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
31、160; 肉眼:不對稱結節(jié)狀增大,有的結節(jié)境界清楚(但無完整包膜),切面可有出血、壞死、囊性變、鈣化和疤痕形成。 光鏡:部分濾泡上皮柱狀或乳頭樣增生,小濾泡形成;部分上皮復舊或萎縮,膠質貯積;間質纖維組織增生、間隔包繞形成大小不一的結節(jié)狀病灶。,Nodular colliod goiter,,1. 缺碘
32、160; 2. 致甲狀腺腫因子的作用 3. 高碘 4. 遺傳與免疫,1、缺碘 攝I- T4T3 TSH 甲狀腺腫大,濾泡上皮細胞增生膠樣物質儲留,,,,
33、,,,,T3T4分泌趨近正常,,病因及發(fā)病機制,,2、至甲狀腺腫因子作因,機制:長期攝入某些物質,使甲狀腺素合成過程的某個環(huán) 節(jié)發(fā)生障礙 T 3T4 TSH 甲狀腺腫大,1)阻止碘的吸收及甲狀腺素的分泌的物質: 如水中的鈣和氟2)阻止I- 向甲狀腺聚集的物質 如卷心菜、芹菜、甘藍中含有的CLO4-等
34、 這些離子形狀大小與I- 相似,起競爭抑制作用。3)阻止碘化及縮合等 如硫脲類、磺胺藥等,,,,,,3、高碘,過多的氧化酶被占用、影響酪胺酸的氧化,4、遺傳與免疫 (為散發(fā)性甲狀腺腫的原因) 1)酶的遺傳性缺陷:過氧化酶、去鹵化酶、碘酪胺酸 偶聯(lián)等缺陷 2)最近在一些患者的血中檢測出一種自身抗體
35、 “甲狀腺生長免疫球蛋白”可刺激甲狀腺增生腫大,早期無臨床癥狀;后期出現(xiàn)吞咽困難、呼吸困難及聲音嘶啞,臨床病理聯(lián)系,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簡稱“甲亢”,又稱為突眼性甲狀腺腫,也有人將毒性甲狀腺腫稱之為Graves病或Basedow病。,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素中毒癥狀女多于男。好發(fā)年齡20-50歲。,病理變化,肉眼:甲狀腺彌漫性對稱性增大,約為正常的2~4倍,表面光滑,血管充血,質較軟,切面灰紅呈分葉狀,膠質少,棕
36、紅色,質如肌肉。 光鏡: ①濾泡上皮增生呈高柱狀,有的呈乳頭樣增生,并有小濾泡形成; ②濾泡腔內膠質稀薄,濾泡周邊膠質出現(xiàn)許多大小不一的上皮細胞的吸收空泡; ③間質血管豐富、充血,淋巴組織增生。,雙側甲狀腺對彌漫 性腫大,質軟,表面光滑
37、,,電鏡:濾泡上皮細胞漿內內質網豐富、擴張,高爾基體肥大、核糖體增多,分泌活躍。 免疫熒光:濾泡基底膜上有IgG沉著。,甲狀腺腫大突眼,代謝亢進,心率、血壓,神經精神,肌病,2. 臨床病理聯(lián)系,甲狀腺腫大,突眼,,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①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②遺傳因素
38、160; ③精神創(chuàng)傷,糖尿病,,,一種體內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或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島素本身存在結構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的一種慢性疾病。其主要特點是高血糖、糖尿。臨床上表現(xiàn)為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即“三多一少”),(一)分類、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1. 原發(fā)性糖尿病 (1)胰島素依賴型:又稱I型或幼年型,
39、占10%左右。青少年發(fā)病,急,重,快,胰島B細胞嚴重受損,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血中胰島素降低,引起糖尿病,易出現(xiàn)酮癥, 治療依賴胰島素。 (2)非胰島素依賴型:又稱Ⅱ型或成年型,占90%,成年發(fā)病,緩,輕,慢,胰島數(shù)目正?;蜉p度減少,血中胰島素可正常、增多或降低,肥胖者多見,不易出現(xiàn)酮癥,不依賴胰島素治療。 2. 繼發(fā)性糖尿病 指已知原因造
40、成胰島內分泌功能不足所致的糖尿病。,病理變化,1. 胰島病變 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病變不同。Ⅰ型糖尿病早期為非特異性胰島炎,繼而胰島B細胞顆粒脫失、空泡變性、壞死、消失,胰島變小、數(shù)目減少,纖維組織增生、玻璃樣變;Ⅱ型糖尿病早期病變不明顯,后期B細胞減少,常見胰島淀粉樣變性。,,2. 血管病變 從毛細血管到大中動脈均可有不同程度的病變 3. 腎臟病變 &
41、#160; ①腎臟體積增大 ②結節(jié)性腎小球硬化 ③彌漫性腎小球硬化 ④腎小管—間質性損害 ⑤血管損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淋巴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病理學]淋巴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病理學淋巴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血液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總論
- 十四、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造血系統(tǒng)疾病教案
- 造血系統(tǒng)疾病i
- 病理學復習題之淋巴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河南大學-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兒科試題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課件:藥源性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兒科學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造血系統(tǒng)疾病的知識要點
- 徐瑩淋巴系統(tǒng)疾病康復
- 血液造血系統(tǒng)疾病癥狀學
- 第十四單元小兒造血系統(tǒng)疾病
- 第五節(jié)血液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的營養(yǎng)
- 血液與造血系統(tǒng)疾病癥狀學
- 全科醫(yī)師(中級)血液造血系統(tǒng)疾病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