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什么是神經系統(tǒng),定義: 人或動物協(xié)調機體活動以適應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的器官系統(tǒng)。主要由神經組織構成。在機體內占主導地位,各種器官組織的活動都受到神經系統(tǒng)的支配。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是機體兩大調節(jié)系統(tǒng);在保證機體活動的完整統(tǒng)一,在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中,兩個系統(tǒng)又互相影響。大腦又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可包括感受功能(接受刺激并將信息傳入,由感覺或傳入神經元完成,其細胞體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以外)、接通功能(
2、由細胞體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的聯(lián)絡或中間神經元完成,可將來自感覺神經元的神經沖動傳入更高級的中樞進行加工,或將高級中樞發(fā)出的沖動傳到效應器)和效應功能(由運動或傳出神經元完成,其細胞體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或交感神經節(jié)內,發(fā)出沖動,使效應器——肌肉、腺體等作出相應反應,完成相應的功能)。 神經系統(tǒng)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兩大部分;從功能上說,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內又有一些部分管理各內臟器官和腺體的活動,稱為植物神經系統(tǒng)(或自主
3、神經系統(tǒng))。按支配的器官組織,神經系統(tǒng)可分為軀體神經系統(tǒng)(支配骨骼?。┖椭参锷窠浵到y(tǒng)(支配內臟及皮膚的腺體、平滑肌等)。內臟功能一般不受意志支配,但植物神經系統(tǒng)也不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在功能上也受高級神經中樞的調節(jié)。,示意圖,,二、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神經系統(tǒng)分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周神經系統(tǒng)兩大部分。,中樞神經系統(tǒng) 由位于顱腔中的腦和位于椎管中的脊髓組成,為整合神經沖動的中心。外面包有腦脊膜和腦脊液,與顱骨、椎柱一起起著保護腦脊
4、髓的作用。,中樞神經系統(tǒng) 示意圖,腦 神經系統(tǒng)的高級中樞,分大腦、間腦、中腦、腦橋、小腦和延髓。后 5者在顱腔底壁沿中線連接成腦干。大腦和小腦的神經組織在深層為白質;灰質大部分在淺層,形成皮質。腦干的神經組織形成網狀結構。,人腦剖面圖,①大腦 分左右兩個半球。半球表面皺褶形成腦溝和腦回,動物越高等,溝、回越多;里面的腔體稱側腦室,含腦脊液。大腦半球的背側部分發(fā)達為新皮質;腹側部分較小,為嗅腦。新
5、皮質又可分:額葉(家畜不如人的發(fā)達),有運動區(qū);頂葉,有軀體感覺區(qū);顳葉,有聽覺區(qū);枕葉,有視覺區(qū);此外,大腦皮質為聯(lián)絡區(qū)。視覺區(qū)和聽覺區(qū)分別接受來自眼、耳的信息而產生視覺和聽覺。軀體感覺區(qū)接受來自皮膚、關節(jié)等處的感受器的信息而產生溫覺、觸覺、壓覺、痛覺和在空間的位置感覺。運動區(qū)則發(fā)出沖動支配全身肌肉的活動。聯(lián)絡區(qū)為高級整合中樞,整合各種不同的信息而產生復雜的反應。左右大腦半球由一巨大的纖維束稱為胼胝體的連在一起。大腦半球通過胼胝體互通
6、信息。嗅腦分嗅球、嗅腳、梨狀葉和海馬。梨狀葉有嗅覺區(qū)。海馬為古皮質,與近期記憶的貯存有關,受損時近期記憶消失。大腦皮質的邊緣葉(在大腦半球內側面,圍繞胼胝體和間腦)和一些皮質下核構成邊緣系統(tǒng),為內臟活動的最高調節(jié)中樞,也與情緒、行為、內分泌、血壓、體溫和貯存近期記憶等有關。,②間腦 位于腦干的最前一段。腦干的管腔在此擴大成第三腦室。間腦分丘腦、下丘腦、上丘腦和底丘腦。丘腦是一群密集的中繼核,整合來自身體各部分的信息(嗅覺感
7、受器的信息除外)投射至大腦皮質。這些中繼核可分為3類:一類為特異性感覺中繼核,轉送來自不同感受器,如位于皮膚、粘膜、關節(jié)、肌肉的各種感受器和眼、耳等的信息,以及來自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一些神經核,如齒狀核、蒼白球和黑質等的信息至大腦皮質的各有關區(qū)域;一類為非特異性感覺中繼核,彌散地投射來自腦干網狀結構的信息至大腦皮質各部分;一類為聯(lián)絡核,綜合整理來自丘腦其他核群的信息投射至大腦皮質聯(lián)絡區(qū)的一些有關區(qū)域。下丘腦是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中樞,其功能為調節(jié)體
8、溫、水代謝、攝食、分泌和自主神經活動等。,③中腦 位于間腦之后,腦干的管腔在此形成中腦水管。中腦分頂蓋、被蓋、黑質和大腦腳。頂蓋位于中腦水管背側,有成對的前丘和后丘,分別為視反射中樞和聽反射中樞;位于前丘之前的頂蓋前區(qū)為瞳孔反射中樞。被蓋位于中腦水管腹側,為網狀結構,其中的紅核為錐體外系的重要中繼核,接受大腦皮質和小腦的信息,并發(fā)出信息支配軀干、四肢和頭部肌肉的活動。大腦腳位于中腦腹側部,為自大腦皮質通向脊髓和腦干的巨大纖
9、維束。黑質位于被蓋與大腦腳之間,是產生多巴胺的場所。,④腦橋和延髓 位于腦干的后半部,腦干的管腔在此擴大成為第四腦室。腦橋在延髓之前,其腹外側部為呈弓形伸入小腦的巨大纖維束。背側部和延髓為網狀結構,是一些重要神經核,如三叉神經感覺核和運動核、外展神經運動核、面神經運動核、前庭神經感覺核和耳蝸神經感覺核、迷走神經副交感核、舌下神經運動核和橄欖核等的所在區(qū);也是一些內臟調整活動的中樞,如呼吸中樞、心血管中樞等的所在區(qū)。⑤
10、小腦 略呈球形,位于腦干背側,以3對小腦腳分別與延髓、腦橋和中腦相連。其功能是調節(jié)肌張力,維持身體姿勢,保持平衡,和通過丘腦調節(jié)大腦皮質運動區(qū)的活動。,脊髓 感受器的信息傳導至腦、腦的沖動傳導至效應器的通路,也是神經系統(tǒng)的反射中樞。為圓柱形管狀結構,在椎管中由頸前端伸達于薦部。管腔很小,稱為中央管。脊髓在頸后部和腰部分別膨大形成頸膨大和腰膨大。脊髓的神經組織形成灰質和白質?;屹|在深層,為神經細胞的所在地,
11、形成灰質柱,其橫斷面呈蝶形。白質在淺層,由成束的神經纖維構成。 脊髓位于椎管內,呈圓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與脊柱的彎曲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平齊第一腰椎下緣,長約40~45cm。脊髓的末端變細,稱為脊髓圓柱。自脊髓圓柱向下延為細長的終絲,它已是無神經組織的細叢,在第二骶椎水平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脊髓的外形,周圍神經系統(tǒng) 由腦神經、脊神經和自主神經組成。腦、脊神
12、經支配軀體活動。自主神經支配內臟活動。,腦神經 有12對,由腦發(fā)出。其中:嗅神經分布于鼻粘膜嗅區(qū)。視神經分布于眼球視網膜。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和外展神經支配眼球肌的活動。三叉神經分布于頭部,支配咀嚼肌的活動。面神經也分布于頭部,支配面部肌的活動。前庭耳窩神經的前庭部為平衡覺神經,分布于內耳的球狀囊斑、橢圓囊斑和半規(guī)管壺腹嵴;耳窩部為聽覺神經分布于內耳的螺旋器。舌咽神經分布于咽和舌根,支配咽肌的活動。迷走神經分布于咽、喉、
13、食管、氣管、心、肺、胃、小腸、大腸、肝、胰、脾和腎等,支配咽喉肌的活動。副神經支配部分頸部肌肉的活動。舌下神經支配舌肌的活動。,腦神經分布 示意圖,脊神經示意圖,脊神經 由脊髓發(fā)出,按體節(jié)分為頸神經、胸神經、腰神經、薦神經和尾神經。共31對。每一脊神經有一運動根和一感覺根。感覺根膨大形成脊神經節(jié)。脊神經的背側支分布于脊柱背側的肌肉和皮膚;腹側支分布于脊柱腹側的肌肉和皮膚以及四肢的肌肉和皮膚。分布于前肢和后肢的神經分別在
14、腋和腰薦部構成臂神經叢和腰薦神經叢。,自主神經 也稱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它與腦脊髓神經的不同在于腦脊髓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橫紋肌,而自主神經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細胞。分交感和副交感兩個神經系統(tǒng)。前者自脊髓胸段和前腰段發(fā)出,和感覺神經一起分布于內臟。后者自腦干和脊髓薦段發(fā)出,參與構成動眼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骨盆神經。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在胸腔、腹腔和骨盆腔及頭頸部構成神經叢和神經節(jié)。交感神經節(jié)位于脊柱附近。位于脊柱兩
15、側的連接成左右交感神經干。副交感神經節(jié)小,位于其所分布的器官內或附近。內臟器官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少數(shù)例外),而它們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如交感神經對心肌有興奮作用,而副交感神經有抑制作用;交感神經對小腸平滑肌有抑制作用,而副交感神經有興奮作用。內臟器官的活動在這種拮抗作用中受到調節(jié)。,三、神經元和 神經沖動傳導,神經元 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tǒng)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一個神經元有一個帶核的細胞體和若干個突起
16、。由細胞體傳出神經沖動的突起稱軸突,其他向胞體傳入沖動的突起稱樹突。神經元分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聯(lián)絡神經元。感覺神經元自感受器向腦脊髓傳導信息,樹突長,神經末梢參與構成感受器。運動神經元自腦脊髓傳導神經沖動至效應器,軸突長,神經末端與肌纖維連接而構成神經肌接頭。聯(lián)絡神經元在腦脊髓神經通路中,連于神經元之間。神經沖動由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的接觸點稱為突觸,普遍存在于軸突末端與樹突或胞體之間,也有的存在于軸突與軸突之間或樹突與樹
17、突之間。軸突末端膨大呈鈕扣狀,其中有突觸小泡,內含遞質。突觸后膜有與遞質相應的受體。神經纖維由神經元的細長突起及包圍于其外面的附屬結構構成。外周神經系統(tǒng)中的有些神經纖維,包圍于神經元突起外的雪旺氏細胞以其胞膜層層纏繞形成髓鞘的,稱有髓纖維。有些則為無髓纖維。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神經纖維也有有髓和無髓之分。有髓纖維傳導神經沖動的速度比無髓的快。,神經元示意圖,神經沖動傳導 神經沖動是神經纖維膜相繼去極化的表現(xiàn)。在靜息
18、情況下,鉀、鈉離子泵不斷輸出Na+而輸入K+,細胞膜選擇性地讓K+透入細胞內,細胞膜呈極化。這時Na+在膜外面的濃度比在膜內面的高,K+的濃度則相反,就使膜內外產生一定的電位差,內面為負,外面為正,稱為靜息電位。當細胞膜局部興奮、電位差降到臨界數(shù)值以下時,則暴發(fā)去極化,Na+通道開放,Na+涌入細胞,產生膜內為正、膜外為負的動作電位。去極化一旦產生,鄰近的胞膜即相繼去極化,動作電位沿著神經纖維向前延伸,形成神經沖動。沖動過去后,K+迅速
19、從細胞內擁出,細胞膜恢復極化?;謴蜆O化之后,有一個很短的對刺激的不應期,為下一次去極化作準備。當神經沖動傳至軸突末端時,軸突末端膜的通透性發(fā)生變化,Ca2+進入軸突促進突觸小泡與突觸前膜融合,并釋放遞質于突觸間隙中。遞質與相應的受體結合,就使突觸后膜的通透性發(fā)生變化。如遞質是興奮性的,Na+、K+和Cl-的通透性增強,發(fā)生去極化,出現(xiàn)興奮性突觸后電位;如遞質是抑制性的,則K+和Cl-的通透性增強,發(fā)生超極化,出現(xiàn)抑制性突觸后電位。當突觸
20、后電位的總和達到放電閾值時,即暴發(fā)動作電位。,神經沖動的傳導,神經纖維 由神經元較長的軸突和外面的髓鞘構成。神經纖維的粗細以及髓鞘的情況與神經沖動的傳導速度有關。周圍神經纖維可按粗細、傳導速度及功能分為A、B 、C三型,A型又分為 α、β、γ、δ四個亞型。根據(jù)閘門學說,粗纖維傳入的沖動可興奮脊髓后角膠狀質細胞,使疼痛的“閘門”關閉,細纖維的傳入使閘門開放(見疼痛)。軀體感覺及內臟感覺纖維是腦神經節(jié)或脊神經節(jié)假單極神經元
21、的周圍突,纖維有粗有細,有髓、無髓或薄髓。支配骨骼肌的運動纖維多為有髓的粗纖維。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內臟運動纖維多為無髓或薄髓的細纖維。,突觸 神經元間聯(lián)系方式是互相接觸,而不是細胞質的互相溝通。該接觸部位的結構特化稱為突觸synapse,通常是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胞體借突觸發(fā)生機能上的聯(lián)系,神經沖動由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突觸原理,神經膠質 神經系統(tǒng)中數(shù)量最多
22、的一類細胞。其數(shù)量為神經元的幾倍,主要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如星形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室管膜細胞、小膠質細胞,以及周圍神經纖維的施萬氏細胞。膠質細胞胞體較小,胞漿中無神經纖維及尼氏體,其突起無樹突、軸突之分。膠質細胞不能傳導神經沖動,其功能為支持、絕緣、營養(yǎng)和調節(jié)。其突起構成稠密的網狀支架,包圍神經細胞,形成髓鞘和神經膜;包裹神經組織中的血管。部分膠質細胞伸出“腳板”,圍繞腦的毛細血管。小膠質細胞受刺激時可迅速轉化為吞噬細胞,起保衛(wèi)、修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